把握冬季养生的金钥匙 正确“封藏”为来年的健康打基础、固根基
冬季是一年中阴气最盛、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自然界万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进行“养藏”。人体阳气随自内收,新陈代谢功能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应当养精蓄锐、蓄势待发、注意养藏,为来年春夏阳气升发打基础、固根基。
起居早睡晚起,防寒、沐浴皆有法
(1)冬要养藏,宜早睡晚起冬季阳气短、阴气长,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气,故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也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气的蓄积。“晚起”是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也并非赖床不起。冬天的早晨在冷高压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一方面伤阳气,另一方面呼吸的空气也不清新。
(2)应保暖防寒,使阳气勿泄于外冬季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跳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黏稠度增高,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起猝死。,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中医学强调“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使阳气外泄。
(3)冬日沐浴需有法冬季洗浴不宜太勤,应以每周1~2次为宜。水温一般应控制在在37~38℃,水温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等症状;水温太低则易使人受凉、患感冒。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饮食保阴潜阳,多食“黑色食品”
冬季饮食调养的重点为补肾、保存肾精。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咸能胜苦。所以饮食应宜减少咸味增加苦味以养心,这样可使肾气固实,达到补肾存精的目的。肾在五色中属黑,冬季多吃一些黑色食品,如木耳、黑豆、黑芝麻及黑米等,可以滋补肾气。
冬季食养还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既不宜食生冷之品而伤脾胃阳气,也不宜食燥热之物而耗伤阴液,为了更好地保阴潜阳,宜食用谷类、羊肉等食品,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
运动动静相宜,微微出汗就很好
冬季虽寒,但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身体锻炼,“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季运动要动静结合。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待早晨太阳升起后,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而会引起感冒。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要注意合理休息。
补益因人而异,抓住最佳时机
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但冬季进补需因人而异。
(1)对于血虚常伴有头昏、眼花者,可选服有补益气血作用的阿胶、四物饮(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补气养血膏等中成药。可常食动物血、禽蛋、禽肉等进行食补。
(2)对于气虚常伴有体倦乏力、动则气喘者,可选用健脾益肺,静心安神作用的人参片,每日3~4g,放入瓷碗中,加半碗水,少量糖,隔水蒸炖,每天服用1~2次。也可适量饮用豆浆、牛奶或食用炖大枣、龙眼、猪蹄、瘦肉等副食。
(3)对于阳虚常冬天怕冷者,宜选择具有既补肾阳又温而不燥之品。可选用鹿茸片、参茸片等,每次0.5g,隔水炖服;还可吃些羊肉、牛髓等具有补气助阳、增强防寒作用的食物。
(4)对于阴虚者,进补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中成药。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健康中国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