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研讨会举办首个结核病防治媒体报道在
在第2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盖茨基金会”)支持下,于3月25日举办主题为“健康传播助力终结结核病流行”线下研讨会。会上,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开发的全国首个《结核病防治媒体报道在线课程》发布,其旨在填补相关领域线上培训课程的空白、提升相关媒体从业者进行结核防治议题报道的专业能力。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表示,多年来,我国在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距离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仍需要各界共同努力。他指出,在形成全社会参与结核防治氛围上,媒体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全面有效传递国家结核病防治策略和对策,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还能够促进大众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增强健康防护意识。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表示,结核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尽管过去很多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其仍是影响全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为应对这一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传播等。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首席代表顾问杨建悦介绍,应对包括结核病在内的传染性疾病一直是基金会的重点领域。作为全球消除结核病工作的坚定支持者,盖茨基金会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伙伴们一起,致力于推动整个价值链上的工作,从疫苗、药物和诊断工具的研发,到防治模式的创新与推广,以及基层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我整形网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可以汇聚资源,共同助力2035年全球消除结核病的目标。
在专家圆桌环节,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李亮认为,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需要从策略、技术方面进行革新。从策略角度而言,目前核心问题是策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比如因症就诊策略就不适合当下情况,很多病人是无症状的,如果坚持因症就诊即有症状再就医,会对我们的发现水平产生巨大冲击,这就要求逐渐从被动的因症就诊向主动筛查转换。技术方面,李亮认为,要加强新药、新的诊断工具研发,让新的技术造福结核病患者。
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认为,结核病防控不只是疾控一个部门的职责,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疾控部门解决,卫健委系统内部就涉及到与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等部门的合作,跨部委合作还涉及到医保、药监、财政、民政、科技、法制等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参与,而要让如此多的部门和社会资源参与结核病防控就需要媒体的倡导。“认知是改变行为的一个前提”,桓世彤以身边故事为案例介绍了加强认知对结核病筛查、诊断方面的改变,他也我整形网希望通过媒体报道,将更多关于结核病的认知传递出去,推动结核病防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庆安在专家圆桌讨论中提出,应关注以结核病为代表的传染病的“公共性”,而非仅仅将其当作一种疾病或一个健康问题,否则会耽误这个公共健康问题的解决进程。媒体除了应加强宣传、进行认知倡导外,更应该不断去拓展该议题边界并在更广泛的领域让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利益相关方。
发布会现场同步进行了第六届中国结核病防控报道奖颁奖仪式。据介绍,中国结核病防控报道设立于2018年,旨在感谢媒体在结核防控议题上的付出与努力,让优秀的结核报道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传播。今年,主办方共收到有效作品84个,经过两轮专家评审,评出了本届获奖作品和颁奖机构。
为填补线上培训课程的空白、提升相关媒体从业者进行结核防治议题报道的专业能力,本次发布会上,全国首个《结核病防治媒体报道在线课程》同步重磅发布。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王秀丽介绍,在盖茨基金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开发了该课程,共分为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结核病基础知识、结核病的防控目标、中国进展和模式创新以及结核病防治报道和传播四大模块,邀请邀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伟炳,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我国著名结核病控制专家、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名誉主任王撷秀,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李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倪研究员王倪,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张文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慧,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汪宏,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秀丽等结核病防治领域医学专家及媒体专家出任顾问讲师。
目前,该课程已经在北京大学华文慕课平台和媒体服务平台上线,也将发布在中国结核网,对结核病报道感兴趣者可通过上述平台参与学习。在学习完课程和课后练习后,可获得华文慕课平台认证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