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合同网签,撑起老年人权益“保障
自3月10日起,北京市养老机构在与老人及其代理人签署新版养老服务合,需采用无纸化网签的方式。此举属全国首创。“养老服务合同网签”不仅节约养老机构的资源和成本,还便于老人及家属全面熟悉、了解标准示范文本内容,签约双方、行业主管部门也可随时调取签署的文本文档,最大力度防范合同可能出现的违约、违规风险。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近200家养老机构完成网签合同500多份。(3月25日《北京日报》)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06万亿元,老年群体消费正从“衣、食、住、用、行”等传统消费逐渐向服务型消费拓展。
伴随着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涉及养老服务合同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如乱收费、机构服务质量差、养老服务合同诈骗、在未能清楚了解合同内容且无家属陪同的情况下诱导老年人签订等。由于一些老年人对相关法律规定不熟悉,容易被忽悠、吃闷亏。北京推行养老服务合同无纸化网签,正是对这一民生痛点的积极回应和主动作为。
此前,养老服务合同采用纸质签署方式,经常出现丢失的情况,查询起来也不方便。网签模式推行后全程留痕,养老机构必须逐项填报收费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可随时查验合同,也让合同签订变得更加透明化和可视化,既便于老年人和家属掌握机构收费的内容及标准,又有助于行业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预付资金收费情况,规范签约履约行为,从源头处降低交易风险,为老年人撑起权益“保障伞”,有效减少合同纠纷,一举多得,值得点赞。
养老服务关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的养老机构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等现象见诸报端,暴露出少数养老机构管理失范等问题,提醒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以严管严治促进规范,彰显厚爱。
北京推行养老服务合同无纸化网签,传递了“严管”信号,表达了坚定不移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决心。以此为新起点,依托智慧赋能,将各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服务行为全过程纳入到监管视野之内,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必将倒逼各养老机构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坚持规范经营、诚信服务。
推动养老产业发展,需要培育扶持更多的养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近年来,包括北京在内,各地从建设用地规划、税费减免、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养老机构的设立和运营给予多项优惠政策,有效推进了养老产业的发展。与此,如何保证优惠政策执行起来不打折,落地不跑偏,成为各地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
推行无纸化网签,开启了养老服务监管新征程。以此为新起点,持续加强“互联网+监管”工作,坚持抓早抓小、常抓不懈,定能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防止补贴资金“跑冒漏滴”。与此,加强各地及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借助大数据分析,还能为发展壮大养老产业提供前瞻性、建设性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北京推行养老服务合同无纸化网签,彰显了监管工作进步,得民心、合民意。期待有关部门立足新起点,奋进再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继续强化源头治理,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将“监管网”织得更加牢固,促进养老服务市场风清气正,护航养老产业在规范健康轨道上持续繁荣发展,并为其他地方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