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化分级诊疗救治体系一、二级医疗机构承担60%诊疗量
近期,随着上海阳性病例增多,用药看诊的需求增大,多家三级医院急诊及救护量激增至高位。上海优化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疗机构的扩容增能,12月19日起,上海全市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94间发热诊间全部启用,方便市民就近问诊。截至目前,上海一级、二级医疗机构门诊诊疗数占上海全市全部诊疗量的60%。
上海积极扩容一、二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
23日,记者从在上海市宝山区卫健委获悉,这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扩容增能,已实现发热诊疗功能全覆盖。在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的发热诊室由原来的发热门诊、肝炎门诊和肠道门诊整合而成。其中一楼为发热诊疗区和重症倾向患者急救区,二楼扩充出两个发热诊室,大大方便了周边市民的需求。
据统计,仅22日当天,上海市宝山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启用的156间发热诊间接诊已超5000人次。随着发热就诊患者人数增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保证24小时运转的,还积极做好药品储备。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科副主任吕红城告诉记者,在药房发药的时候,把能够拆包的解热镇痛类药分成小包装,每人开三天的药量,更大程度地满足所有有需求的居民配到药物。
截至目前,上海一级、二级医疗机构门诊诊疗数占上海全市全部诊疗量的60%。
“微网格”管理 “驻群医生”守护辖区居民的健康之门
上海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们的重点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1.6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其中“失能、孤老、独居、纯老”等社区易感、脆弱人群更是服务重点的重点。近期,为了更精准更高效服务辖区居民短时期内井喷式的健康需求,推出“驻群医生”新机制。
家庭医生每人配备工作手机,在居委的资源协调配合下,组建以微网格为单位的“健康沟通群”,家庭医生进驻各个群内,进行专业科普知识宣传,引导居民调适情绪,保持积极健康心态,指导科学合理用药,答疑解惑,初步研判疾病的轻重缓急等。
“驻群医生”们走出诊间,打破区域的限制,整合了各方资源,随时响应,精准服务。使得辖区人群健康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和回应,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无序流动和“折腾”。从家庭医生到“驻群医生”,从单一工作“线”到汇聚多元力量织就的“面”,带来的是效率提升、服务精准、效能辐射。
服务3年的核酸采样亭“变身”发热哨点诊室
在上海宝山区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原先的核酸采样亭如今被改造成了发热哨点诊室,有需要的市民不必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配到相应的药品。
这间服务了近3年的核酸采样亭悄然变身。改造后的采样亭里,坐着两位医护人员。身穿“大白”的她们面前放置着电脑,连接着“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一位负责问诊、开药,一位负责拿药,目前配备药品能极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
宝山月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最近接电话咨询时,只要告诉对方“发热哨点在采样亭”,一般都能找对地方。
最终决定把发热哨点“搬”到采样亭的,该负责人还透露,其中更重要的原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间有限,一、二楼是诊疗区、三、四楼是住院部,仍有不少普通患者可能介意感染风险。,开在沿街的采样亭如果成为发热哨点,也能为一些路过的快递员、司机等提供便利。
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命通道”畅通
针对一些三级医疗机构就诊量明显增加,特别是急诊区,不少医院近期的急诊量翻倍的情况,上海多家三级医疗也是在克服自身苦难的基础上,确保危重症患者的“救命通道”畅通。
随着上海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近日明显增加,多家医疗机构急诊、发热门诊处于高位饱和状态。记者从上海中山、华山、市一、东方等三级医院获悉急诊近一周内数量翻数倍,救护数量也明显增加,急诊医护力量全力加码确保救治不停歇。专家呼吁感染者如仅发热,没有出现呼吸急促、胸痛心悸等症状,可选择家附近社区发热诊间问诊,以此减少医疗资源挤兑,将宝贵急救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总台记者 杨静 王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