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所有的省份、85%的市、69%的县建立了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国家卫生健康委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不断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国家出台关于促进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意见,推动形成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大数据发展和“互联网+”服务为引领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在山东,当地积极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提倡“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已经发放电子健康卡1.49亿张,93.2%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线上惠民便民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迟蔚蔚介绍,山东省深化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充分发挥大数据中心海量数据资源优势,构建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健康指数评价体系。
老年人看病就医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毛群安介绍,我国推动实现线上服务便捷化,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注重线下服务人性化,合理保留传统服务窗口。,进一步优化网上预约挂号、网上问诊等相关技术与服务流程,提供语音咨询引导服务等,尽力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正加快与医疗行业融合。毛群安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在全国31个省份开展“5G+医疗健康”创新试点项目987项,在上海、浙江、安徽等15个省份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在北京、山东、海南等12个省份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均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注重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数字抗疫成为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毛群安说。
据介绍,在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的优势,在保障患者特殊时期就医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开辟了线上抗疫的“第二战场”。
,为节省就医费用,减少跨院顾虑,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工作。目前,部分区域、部分医院和医联体在实现了互通共享基础上,以应用为导向,逐步实现全国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
,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有关部门形成了全国核酸检测结果数据库、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数据库,群众可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以及各地健康码查询本人的核酸检测结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记录,以此便利人员安全有序出行。
“下一步,我们从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等群众关心的‘痛点’入手,开展攻坚行动,进一步实现医疗信息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通共享。”毛群安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搭建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目前全区基层电子病历规范率达95%以上;山东省通过健康档案“点对点”开放,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数据资产,享受个性化、智慧化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国多地针对不同群众就医需求,多措并举当好百姓“健康守门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宋晨阳说“我们将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大的‘互联网医院’场景来打造,建成覆盖全区40家二级以上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一体化应用平台。”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也在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习惯。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诊疗的就诊人次占门诊总量从疫情前的2%增长到20%以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说,医院致力于为患者打造一个无边界、无时限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目前,可为患者提供68项线上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与线下就医相比,人均等候时间明显缩短。
(据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记者李恒、董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