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卫:无影灯下闯“禁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肉瘤与罕见肿瘤诊疗中心主任郭卫。北京大学医学部供图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骨盆肿瘤手术是许多外科医生不敢碰触的“禁区”。特别是骶骨肿瘤的切除手术,被国外同行称为“不可切除的手术”。
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却有一位医生,偏偏不信邪,为上万名病人趟出了一条“保命又保肢”的生路,他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肉瘤与罕见肿瘤诊疗中心主任郭卫。他被业界誉为骨肿瘤手术的“亚洲第一刀”。
闯“禁区” 攻克骨肿瘤手术难题
自1998年结束在美国的学习,郭卫就回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刚成立一年的骨肿瘤科工作。
骨肿瘤是整个肿瘤家族里非常少见的一类,但其发病隐匿,病情凶险,不仅会让患者产生剧痛,还常常造成患者肢体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尽管骨盆肿瘤发病率不高,但由于盆腔内脏器多、血管丰富,术中出血汹涌,处理起来非常困难。”郭卫回忆说,很多患者因局部肿瘤的快速进展而发展为截瘫,严重的疼痛让其痛不欲生,曾经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截肢。“一旦截肢,患者将失去一条腿,甚至两条腿。”当时作为骨肿瘤科主任的郭卫难以接受。
从此,郭卫带领团队勇闯“禁区”,开启了一场骨肿瘤保卫战。为了控制骨盆术中出血问题,郭卫团队创新性地应用球囊技术,将骶骨瘤手术的出血量控制在2000毫升以内;为了完整切除肿瘤,保留患者肢体功能,在千百次手术的基础上,郭卫团队慢慢出一套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理论体系;为给四肢骨肿瘤患者保肢,郭卫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方法,通过实施规范的新辅助大剂量化疗缩小肿瘤+形式多样的保肢治疗,约有90%病人保住了肢体,5年生存率也上升至70%,堪比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改变多数人对“恶性肿瘤一旦发生骨转移就已经没有手术治疗价值”的观念,郭卫团队不断探索,让骨转移癌的治疗已不再属于手术“禁区”,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改变。
带团队 跻身国际一流
骨肿瘤手术用到的器械多达上百种,是所有手术中最多的。这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术中敲、拧、凿、锯,都需要很大的力气。
“手术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懈怠,给人做手术,没做好再做一次是不可能的。”这是郭卫常挂在嘴边的话。
每每到手术最关键时刻,郭卫的徒弟们、手术护士都会不自觉的紧张起来。因为人尽皆知他是个“暴脾气”,一旦没夹准血管、肌肉牵拉的方向有偏差、术位调整不正或手术器械没递准,他便会大发雷霆,毫不留情。
“不严怎么能带出一支好队伍!”郭卫要求科室所有人7点前必须进病房,在8点前完成换药、查病人和下医嘱,为之后的正常工作做好充足准备。每周一次的大查房,更是一早6点半开始,严冬酷暑无一例外。
因过硬的技术、严格的管理、规范的切除重建方法、娴熟的配合……在国际上需要多个团队参与,48小时完成的前后路骶骨肿瘤切除手术,郭卫的团队仅需要5~6个小时。
至今,郭卫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0余名。从1997年开始累计接收骨肿瘤专业进修医生300余人。郭卫带领他的团队,从无到有,从好到精,一点一点突破,一项一项创造。如今郭卫团队已经站在了骶骨和骨盆肿瘤治疗的世界最前列,奠定了我国在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做科研 围绕临床需求做文章
“不仅手术做得好,科研也做得好。”这是同行对郭卫的评价。
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治病救人,而高水平医院本身就承担着解决疑难杂症的重任,科研则是解决临床问题必不可少的途径。“一个好医生应该做科研,没有科研就不会深入病人的治疗中。”郭卫认为,医生做的科研,应当围绕临床需求做文章。
多年来,郭卫团队在国内率先设计和创新了多种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方法,在国际上首创“高渗盐水灭活肿瘤骨回植”的功能重建技术,提出恶性肿瘤累及骨盆不同区域的规范化切除和功能重建策略,实现了30余项外科技术创新,取得11项国家专利。
2014年,郭卫团队凭借“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21年,郭卫带领团队自主研发3D打印骨盆环人工假体,通过19项专利成果技术转化,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造福更多的患者。
“医学是发展的学科,永无止境。”郭卫正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骨肿瘤领域最深处“进军”,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