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头就忘,是你吗
“我是谁?我在哪儿?我来干什么?”你有没有这样突然被遗忘抓住的时刻?来到办公室,忘了要找谁;接通电话,忘了想说什么;走到楼下,忘了锁没锁门;打开冰箱,忘了需要什么……作为大脑的重要认知功能之一,记忆力的勤恳运作,维持着工作和生活的井然秩序。但也有些时候,“短暂失忆”突如其来,大脑一片空白。
在大众观念中,遗忘更多地与中老年阶段联系在一起,但今天,在生活中、网络上,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调侃自己记忆力“断崖式下降”,很多事扭头就忘。扭头就忘,是我们的大脑衰老了吗?年纪轻轻,怎么就健忘了?
扭头就忘,正常吗
“刚刚答应别人一件事,转头就忘了。感觉自己记性越来越差了,重要的事情必须写个纸条儿或者记备忘录上,不然就会忘。同事间交接未来的工作,我都要拜托一句,下周再提醒我一下。”在一家国企从事人力工作的李莹(化名)说,“感觉自己好像变成了金鱼,只有几秒的记忆。”
刚刚发生的事,怎么转头就忘了?“记忆遗忘可以分为永久性遗忘和暂时性遗忘,大多数情况下,‘扭头就忘’属于暂时性遗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朱皕介绍,“2021年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暂时性遗忘是由于提取记忆前突然出现的干扰信息激活了多巴胺系统中的神经回路,阻碍了记忆提取过程,从而出现遗忘。因为暂时性遗忘是提取过程发生障碍导致,而记忆内容通常没有被损伤,等干扰信息消失一段时间后,大脑还可以恢复相应的记忆。”
“我们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几乎不可能都记住,需要有选择地对部分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习与元认知实验室副教授杨春亮说,“我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等形式接触到的信息,会形成初级的感觉记忆,大概持续几秒钟;这些信息一部分会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保留15秒到30秒左右;经过进一步加工的信息才会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长时记忆系统内的信息如果编码深度不够,也会难以提取,表现为很快忘了。可以看到,记忆的编码、储存、提取等一系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遗忘,扭头就忘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到了一定阶段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有一个生理性的下降过程,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相对下降了、忘的速度更快了,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伟介绍。
“遗忘不一定是坏事。从进化的角度看,遗忘对我们生存和适应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忘掉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研究也表明,在记忆存储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忘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信息,反而会促进对新信息的学习与记忆。”杨春亮说,“所以,对于不重要的信息扭头就忘,并不需要太紧张;但如果扭头就忘的频率明显提高,或者对于重要的事情,努力去记仍然记不住的时候,就提醒我们去关注大脑健康、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
“如果遗忘已经影响了生活,比如经常忘记锁门,并且因为出门不锁门发生过一些非常重大的事件;除了忘记一些细节之外,还经常忘记一些重大的工作安排等,就要考虑是否产生了病理性改变。”王伟提示,“医学上,把认知分为6个领域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语言功能、执行能力和注意力。如果除了记忆力损伤,还伴随其他认知域损伤,比如出现买东西算不清账、出门以后找不回家等情况,当包括记忆力在内,出现两个及以上的认知域损伤的表现时,提示我们需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今天的年轻人,更健忘了吗
“感觉自己的记忆力还不如父母,我爸现在还能全文背诵《岳阳楼记》,我却只能想起几句话了,平时好多事甚至得我妈提醒我才能想起来。”陈丽(化名)感慨。明明还是青壮年,记忆力怎么却先滑了坡?
“年轻人感觉自己忘事更多了,大多与亚健康的生活状态有关。在门诊中也能遇见相对年轻的患者,报告自己和过去相比,记忆力下降很快。他们大多一段时间内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加上长时间在电脑前伏案工作,工作环境过于单一,得不到适度的放松和脑力的锻炼,造成功能性的记忆力下降。年轻时就出现病理性认知功能下降的情况是比较少的。”王伟介绍。
“虽然目前没有研究数据证明这一代的年轻人比上一代人更健忘,但今天确实有一些社会因素会更容易诱导遗忘产生。比如我们处在一个数字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接触和存储的信息都比过去多得多,但注意资源和记忆能力有限,信息相互竞争和干扰,遗忘的频率也会随之增加,就表现为忘事多了。”杨春亮解释。
“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环境,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疏导,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我们会感觉到思维变迟钝了,无法集中精力,一转头事情就忘了;用脑过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息不规律、缺乏休息,累积的疲劳感会使人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记忆力。”四川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雪平告诉记者。
对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记忆力表现下降。“很多原本需要大脑记忆的内容,现在都被存储在外部电子设备上,导致大脑对这些信息的记忆变差,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认知卸载’。在这一过程中,记忆的内容也从具体的信息变成与之相关的存储位置或获取途径,比如我们可能不记得一首诗的具体内容,但记得如何(或去哪)获取这首诗的原文。”杨春亮解释道。
“一边用手机回复微信,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处理一项手头上的工作,耳机中还播放着一首悠扬的小提琴曲。这种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见的工作模式看起来颇为高效且舒适。当下是一个数字媒体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对于中青年群体来说,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免不了多种数字媒体流的并用。但2020年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使用多种数字媒体的行为越多,注意力分散现象越严重,反应时间越慢,记忆表现越差。”朱皕说。
睡眠状况与记忆力表现密切相关。“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学所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平均每天约为7个小时。在过去10年里,我国民众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国内外研究者探索了睡眠和记忆之间的联系。比如,2020年发表在《电子生命》(eLife)上的一项研究证明睡眠可以保护旧的记忆不被遗忘。记忆是动态变化的。就人类而言,就算是一段陈旧的记忆,也是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而人们也许会在睡眠过程中巩固或重构这些记忆。”朱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