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社区当医生(平行病历·我这十年⑥)

健康饮食 2023-06-03 10:00健康生活www.wozhengxing.cn

 

  图为8月11日,北京市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熊卫红(右)为一位居家的83岁老人提供出诊服务。
  受访者供图

 

  “能帮忙挂同仁医院眼科号吗?”去年10月的一天,我收到一条紧急求助消息。

  原来,北京延庆的李女士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等症状,延庆医院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建议紧急转诊到市内医院。此前,我们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李女士所在单位签订了“医养结合照料”服务协议,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李女士联系到我们。

  早在2016年,我们中心就和同仁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合作协议,除远程诊断、按需转诊会诊外,同仁医院还特别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留了专家号源。与同仁医院就患者病情进行沟通后,当天下午,我们帮李女士约好了第二天的号。由于治疗及时,李女士避免了双目失明。

  作为一名扎根社区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我深为自己的工作感到光荣。而在十多年前,我一度动过离开的念头。

  2002年8月,我硕士研究生毕业,成为北京原崇文区中医医院的一名住院中医医生,主要负责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工作。2006年6月,我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院长挽留,我和学校办理了委托培养手续。2007年12月,医院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变化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落差。怎么办?是走还是留?沮丧和迷茫困扰着我。

  “老伴儿突然头晕、呕吐,起不了床了,快来给我们看看吧!”2008年春节期间,我在单位值班时接到社区82岁王大爷的电话。放下电话,我拿上出诊包就往老人家跑。一进门,就看见王大爷焦急的眼神,大妈闭目躺在床上,表情痛苦,她的口角及床周围还有许多呕吐物。我一边安慰两位老人,一边仔细询问病情。经过检查,初步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过针灸、口服药物治疗后,大妈症状逐渐减轻。帮大妈清理干净呕吐物时,我忍不住问大爷,为什么没有给儿女或120打电话,大爷说5年来他们习惯了有病就找我。

  从他们家出来后,我心里五味杂陈。我是医生,时刻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社区居民这么信任我、需要我,我怎么能离开他们呢?我决定留在社区转型为全科医生,好好守护好他们的健康。

  2009年9月,我参加了北京市首批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转型全科医生后,我的工作内容转为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仅要出门诊,还要经常去社区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义诊咨询、免费体检等活动,帮助居民提高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015年3月,我被任命为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重点抓了两件事一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开展全员每周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二是对外宣传,共建共享。开诊初期,我带领班子成员主动走访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建立了紧密协作共建机制,通过街道的微信公众号、社区报纸、宣传栏和小区业主群等全方位宣传社区卫生和中心情况,共享健康供需信息。

  2017年4月,北京实施医改,很多利好政策向社区倾斜。我们紧抓机遇,一个月里组织了5场居民医疗需求座谈会,结合居民的意见建议和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马上改、分步改、计划改”工作措施。比如,居民要求增设中医诊室、增加中医适宜技术项目。于是,在增加中医人员招聘的,我坚持每周二出中医全科门诊。

  2019年8月,我在接诊时发现一位大爷口角轻微歪斜,伸舌左偏明显,考虑是脑血管病复发,建议老人立即就近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治疗。不久,老人给我打电话“协和医生说一有症状时就要去医院,如果不是你的建议,我就太危险了!以后我们专门找你看病,你就是我们的家庭医生。”

  “和居民交朋友,共同守护健康生活”就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本质。现在,许多患者成了我的好朋友。为了纪念我们之间的友谊,我养成了记录门诊手记的习惯。时间长了,我将其编辑成册,取名“遇见·美”。

  10年来,我见证了北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质的飞跃,也完成了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的顺利转型。我们中心的年门诊人次由最初的4800余人次增长到13万余人次,被社区居民夸赞为“就医环境好、服务态度好、服务效果好”的“三好”中心。未来,我将带领团队一如既往地用心用情做社区居民身边的健康守护者,为实现健康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Copyright@2015-2025 www.wozhengxing.cn 我整形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