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技术进步推动诊疗革新 提高头颈肿瘤患者生命质量
“通过我们医学工作者的创造,把一些有效的药物推向市场,帮助到更多的病人,这是医生和医学研究者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兼一期临床试验中心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郭晔近期接受采访时说。
郭晔的父亲是大学的病理学教授,受父亲的影响,其自小便将医生作为未来的职业志向。1991年,他如愿考入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
据郭晔回忆,当时的肿瘤内科属于“冷门”,但随着医药技术的研发与革新,肿瘤内科渐渐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并开始专科化。郭晔进入了“吸烟相关肿瘤”组,主要治疗肺癌和头颈肿瘤;2007年学科进一步细分,他没有选择正在如火如荼开展靶向治疗的肺癌,而是挑战“冷门”——头颈肿瘤。
“说‘冷门’是指头颈肿瘤这个专业的小众程度,但这个疾病的发病率却不低。”郭晔提到,头颈癌根据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等。“头颈癌没有明晰的指标可用于筛查,而且喉咙痛、声音嘶哑等病症与感冒症状相似,极易被忽视,2/3的患者一发现就是局部晚期或晚期。”
郭晔介绍,由于头颈部器官相对密集且涉及到生理功能,手术、放疗一旦对患者的头颈部器官功能造成损坏,会对呼吸、语言、咀嚼、吞咽和进食造成影响,还会因出血、窒息、营养不良等各种问题而导致治疗无法进行。,头颈癌手术还可能对患者面部带来毁容性的破坏。“患者基本上很难回归社会,甚至要实现一定的社会功能都难以达成。”郭晔认为这必然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及心理问题。
,治疗头颈肿瘤的有效药物却十分有限。“通常换两三轮治疗方案,患者就再无新药可用了。”郭晔说,“病情复发或转移后,患者的生存期大约只有6—8个月,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怀揣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生命尊严的决心,2017年郭晔来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并将新药研发,尤其是头颈肿瘤治疗药物的新药临床研究,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结合近几年的临床诊疗经验,郭晔认为免疫治疗是治疗头颈肿瘤的一大突破。“在2010年,业内开始采用靶向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它带来的副作用、并发症也较多。经过业内人士的不断探索发现,让身体条件较为合适的患者借助有效的药物,去调动自身的免疫力进而对抗肿瘤,可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这种治疗手段对于头颈肿瘤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而这得益于医药技术的创新。”
作为从事头颈肿瘤治疗的内科医生,郭晔能够深刻感受到头颈肿瘤治疗手段的局限性,以及疾病对患者生存时间、生命尊严带来的重创。他表示,目前匹配免疫治疗方案的病人比例相对较低,如果能更精准地找出这类患者,依托临床实践研发出更多的有效免疫类药物,特别是可以在疾病早期就可以及时干预、延长生存期,必将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带来更多的我整形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