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施“1234”战略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简称徐医附院)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经过123年的发展后,现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据了解,2018年6月,徐医附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履新,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医院紧跟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围绕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和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凝练并实施“1234”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开启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刀尖向内、硬核变革,推动高质量转型
过去十多年,徐医附院通过规模发展,医院年门急诊量达到280多万人次,年出院患者21万人次以上,医院床位规模一度超过7000张。但“高速度”带来了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对此,该医院经过全院解放思想大讨论,凝练出了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1234”新战略。即“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项战略,狠抓三项工程,实现四个回归。围绕建设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的区域医学中心建设,扎实推动人才学科战略和文化铸院战略,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回归初心、回归本职、回归传统、回归梦想。”
两年来,医院通过调结构、去加床、引人才、优服务、铸文化、细管理等一系列举措,转型发展的成效已经初显。平均住院日由9.6天下降至8.16天,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近15%,药耗比下降11%,单病种上升10%,三四级手术比例上升至78%……通过人才引培和技术创新,医院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麻醉、体外人工膜肺(ECOM)、疑难心律失常的诊治、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应用等标志性技术上实现“超车”发展。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健康报》等十余家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良好评价。赢得了“打响大型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第一枪”的美誉。
而经历此次新冠疫情,历时两年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也得到了检验。徐医附院承担了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和核酸检测的工作。医院科学部署,精准施策,率先启用隔离病房并收治徐州市首例患者,开展江苏省首例特免血浆治疗等,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确诊患者零死亡”的防控目标。
与此,该医院在2020年2月开始谋划“一手抓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疫情下的日常诊疗工作”,3月中旬,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较早恢复诊疗秩序,走上正常运转轨道。
以人为本、文化铸院,增强医院软实力
近年来,该医院并提倡一系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例如管理部门全心全意为医务人员服务、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两个全心全意”理念;做“有知识、有能力、有温度、有情怀、有尊严、有价值”的“六有”医务工作者理念;锤炼品德修养,让医德品行正起来;坚持学习为先,让专业素质和能力强起来;不忘行医初心,让医疗服务暖起来;传承宝贵经验,把优良传统扬起来;坚守医者正道,让规矩纪律意识挺起来;保持健康体魄,让身体素质好起来的“六个起来”理念。
在这些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徐医附院施行一系列措施,在淮海经济区率先实施医务人员双休制度,医务人员结束了“5+2”“白加黑”的过劳状态;把医院干部职工的健康终生管理起来,为4500名职工做体检筛查,号召保持健康体魄;成立教授合唱团,办好职工之家,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铁腕严管、能力提升,为青年人扣好第一颗扣子
在第三个医师节期间,徐医附院党委对全体医护提出了全面加强能力提升的六大要求,即“提升护佑生命、德术并举的服务能力;提升精益、精湛、精准的救治能力;提升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创新能力;提升提质增效、制度治院的管理能力;提升相互配合、互相支撑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坚守底线、廉洁行医的风险防控能力”。
两年多来,徐医附院按照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要求,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作用,把医院的发展放到国家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去,“铁腕”政策无一不在倒逼着全体医护“茁壮”成长实施科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年度考核标准,自2019年底,院领导和每个科室主任座谈,帮助科室发现问题、找准定位、制定发展路径,院领导子集体到科室和科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由纪委办公室负责,各部门、科室配合,抓好廉洁风险防控工作;给不同的医护群体开座谈会,年轻医生座谈会、博士座谈会、护士座谈会、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中青年骨干和科主任座谈会等等,传递教育价值观。
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医院恪守“严管即厚爱”的原则,支持他们成长为“德术并举”的良医。为支持青年医生成长成才,医院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启动 “七大中心建设及中青年人才”专项支持计划,组织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提升班,实施临床新技术专项进修计划等等,让医院青年由磨砺而出彩,因奋斗而升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供稿 案例号13310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