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吨垃圾“变废为宝”,带您探秘垃圾处理现场
“垃圾不会消失,垃圾处理也将是一直伴随人类社会的一项议题,垃圾减量,除了依赖技术外,更多需要全社会的行动,比如减少浪费,减少消费的欲望等。” 11月21日—23日,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北京科技报社联合推出的环保科普云看展及相关主题讲座活动在线上举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传斌在线上介绍。
探秘千余吨垃圾“浴火重生”
环保云看展第二期活动走进了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通过线上游览的方式,带领公众了解垃圾处理与回收利用,近距离接触垃圾焚烧与再生能源发电,科普了千余吨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工人在操作台上熟练操作垃圾吊
目前,厂内垃圾池设计垃圾存储量为13500吨,垃圾吊抓斗每操作一次,可以抓起10吨垃圾。随后垃圾进入焚烧炉内焚烧,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加热锅炉内的水,将水加热为水蒸气,通过蒸汽管道输送到汽轮发电机,每吨垃圾的发电量有400度,年发电量更是可以达2.6亿度,可谓“电力十足”。
生活垃圾在“浴火重生”之前,还需要经过脱水发酵的过程。处理后的干燥垃圾热值很高,成为了良好的助燃材料;而垃圾发酵沥出的水分就是渗沥液,它经过处理以后,也能成为供厂区循环利用的中水。
云看展活动现场图
烟气方面,高温烟气经SNCR脱硝后,进入脱酸反应塔,再经干法脱酸、活性碳吸附后,进入布袋除尘器等一系列组合工艺,最终除去烟气中的有害物质,达标后才能经烟囱排出。烟气排放数据与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网,实时传送至生态环境部门,对厂区的运营进行监控,以此确保数据达标和排放安全。
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是海淀区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综合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海淀区环保产业的新亮点、新标杆。海淀循环经济产业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温智玄介绍,“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的四个步骤,尤其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垃圾投放,在垃圾分类的整个环节当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垃圾分类成效初显
执行垃圾分类对于推进绿色、环保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1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通过审议,2020年5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
数据显示,截止10月底,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3946吨/日,增长了11.7倍,其他垃圾也减量明显。通过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源头分类,以及源头减量措施不断深化,进入到末端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处理量,即其他垃圾量1.6万吨/日,同比去年下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