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治疗关口前移,离不开“排头兵”影像学
(健康时报记者 郝倩玉)“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治疗离不开诊断,而影像学则充当着‘排头兵’、‘冲锋兵’的角色。心血管影像学已经实现了从过去的辅助到现在的引领,在这方面,磁共振成像价值更为突出。”在“血管与衰老变革性技术及分子影像技术”培训班暨衰老研究青年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主任赵世华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关口前移很重要。早期发现生物标志物,做影像学检查和评估等积极的干预措施。例如,像心肌梗塞这样隐秘性强、前期症状表现不明显的疾病需要通过做影像学检查才能够发现。”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曹丰表示,目前临床上正在通过应用影像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结合,实现对老年人心血管老化早期干预的技术支持,特别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冠脉CTA,具有无创伤,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的特点,可用于对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门诊筛查。
心血管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种类繁杂且治疗方法迥异的心脏疾病要想实现精准治疗必须依赖于精准诊断。目前的心血管影像学方法主要有X线胸片、超声、CT、磁共振和核医学等。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现代影像技术尚未兴起,医生只能通过望触叩听结合胸片等简单技术来实现对心脏大小和功能的判断以及病因的推断。诊断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心血管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的发展与进步。
近些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影像学组全体专家学组成员的努力下,相继制定了《无创性心血管影像临床适用标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首个《心肌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并发表了多部最新学术进展和科研成果,这些促使影像学和心血管病两个相关领域的高度融合和相互推进,实现了心血管影像学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最近几年,心血管影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大量的影像数据,心血管影像与人工智能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赵世华主任认为,未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医学将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心血管影像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心血管影像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影像医师的劳动,帮助医生从更高的角度,更贴近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角度去分析病例。除此之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心血管影像成像的“维度”也会逐渐增加,心血管人工智能发展的大体方向集中在成像技术、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
心血管影像学重在培养复合型、全方位人才
“心血管影像医生对于心血管疾病要有足够的认知,知晓诊断疾病的标准、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临床药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像学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提供给主治医生更好的参考。”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兼心内科副主任、学科带头人黄榕翀表示,影像学医生要与心血管病临床实践密切结合,了解学科最新进展,同临床医生携手共进。
在心血管影像学人才培养上,赵世华主任建议,要坚持“基础—影像—临床”三结合的原则,旨在培养集影像技术、临床实践、科研创新和医疗成果为一体的,具有扎实心血管临床功底的复合型全方位影像人才。“高水平的影像科医生不仅要掌握影像学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不能照本宣科,在临床实践中要有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另一个方面看,无论是心血管医生还是心血管影像医生,如果仅仅了解自己学科的知识是没有办法在治疗中做到精准的。心血管内科医生也要去了解影像诊断知识,这样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黄榕翀主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