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无论名气大小、等级高低、藏品多寡,博物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接续以及启思都是平等的,都值得尊重
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们紧密连接、携手守望,筑起一道缤纷的墙——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海报,清晰勾勒出“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的主题任何博物馆都应该以多元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平等的理念来做好服务,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绘就平等和谐、美美与共的人文画卷。
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参观博物馆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千里江山图”特展外浩浩荡荡排起的长龙,还是故宫太和殿前摩肩接踵的游客;无论是活跃在荧屏上的文博类综艺,还是博物馆开放线上直播收获万千“云游客”……这些火热场景,反映着人们对高品质展览的渴望。
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作为我国博物馆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基层、特色博物馆的探索值得重视。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面孔,一座城市有综合性的大型馆,还有按不同地域、专业区域分类的中小型馆,以及流动式、快闪式的微型馆。作为全国各类博物馆的最基层单位,这些市县级、高校以及民营博物馆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它们聚焦小而美、微而精的探索,积极创新展陈设计的跨界、公众主题活动的多元等,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补充,形成博物馆生态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的博物馆延伸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资源与文化底蕴,给观众个性化的观展体验。比如,踏入有着“水下碑林”之称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穿过一条88米的“时空隧道”走到40米深的长江水下,能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甚至亲自触摸白鹤梁题刻。去看看杭州的中国伞博物馆,能在参观伞文化、伞历史、制伞工艺技术以及伞艺术的过程中,体验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的浪漫。
有的博物馆则呈现“去博物馆化”的现象。在国外,一些博物馆会与大型商区合作,定期开设“快闪”展览,包含自然科普、童话故事等多种主题,尤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还有的博物馆则在馆内附设音乐厅、文创商店、咖啡厅等,展现出综合服务中心的新面貌。在国内,博物馆的职能也在拓展,比如广东省博物馆打造的“无边界博物馆”、北京海淀建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中的科学博物馆,都将内部场馆对公众开放,突破原有的束缚,让博物馆成为没有门槛、没有界限的知识空间。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提供服务的,体现着人文关怀。南京博物院设立“博爱馆”、湖南省博物馆设计“无障碍路线”等,让由于年龄、身体障碍、文化差异等原因形成的特殊群体,也能顺利走进博物馆,享受高效便利的服务。
漫漫历史长河以藏品为载体,浓缩一方。斗转星移,无数藏品在这里苏醒,不同群体在这里相遇。无论名气大小、等级高低、藏品多寡,博物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接续以及启思都是平等的。每一份努力,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