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胶片要发展还得规范自身
作为医疗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去医院做检查拍片子,医生则进行阅片诊断。别小看这张“片子”,作为影像记录介质,新修订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对该类医疗器械进行了分类、定义、用途等方面的准确描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数字影像服务在各地陆续展开应用,因为发展时间短、相关企业还存在资质问题,该应用还没有进入《目录》,规范问题迫在眉睫,毕竟,对于医疗来说,质量和安全是第一位的。
关乎诊断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分类管理是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科学合理的医疗器械分类是医疗器械注册、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监管的重要基础。新《目录》的正式实施,也是适应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和监管工作的需要。
在《目录》中,有关影像记录介质的规范指出,CT、MRI、CR、DR等需要用于诊断依据的医学影像,要采用激光胶片(含银盐)和热敏胶片。而包含检查报告和影像电子胶片的“云胶片”还未得到行业的认可仅仅是作为医疗数字影像存储介质和查阅手段,还是医生可以依据其做出诊断?没有规范,在一些三甲医院实行“双轨制”:使用云胶片的依然保留了传统胶片。
没有被《目录》列入影像记录介质的种类,一方面意味着现在被大量使用的云胶片不被监管,不受认可,有违规的嫌疑;另一方面,如果发生问题,出现了医患纠纷,云胶片不能作为具有法律文件性质的医疗档案之一,医患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证。
云胶片需要标准
实际上云胶片的概念并不新颖。PACS系统的普及大大缩短了医生阅片的等待时间,现在患者做完检查收到短信通知,打开链接即可查看自己的检查报告和电子胶片,也可以通过扫描影像报告上的二维码来查阅。
作为诊断影像的浏览,业界已经有了标准与共识,必须使用专业医用竖屏显示器,进行诊断影像信息的浏览与诊断。问题是,在保证电子胶片无损云存储、无损传输给患者的情况下,移动设备(手机、PAD等)的显示屏大小与分辨率等指标无法与专业设备相比,如果转诊医生据此进行诊断,存在误诊、漏诊的风险。
传统胶片在医疗诊断与临床治疗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对于胶片的标准与影像输出有严格的行业标准与影像质控标准,能够确保诊断影像输出与诊断的质量;而云胶片是国内信息化发展的特殊产物,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是基于PACS系统做诊断,基于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与隐私保护法规,从云存储、云PACS、协同医疗到智能分析,都可以在云上开展。
在中国,行业内还没有全国性的技术标准与服务规范出台,云胶片的发展还处于标准与监管的空白地带。
回归医疗本质
在国家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要求下,各地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证医疗安全。对于医疗来说,安全和质量是最重要的,需要严控风险。
现在云胶片的应用环境还不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下医疗机构间检验与检查结果互认还未形成统一标准,云胶片对于患者来说是便于携带了,转诊时上级医院的医生无法作出诊断,那对于患者来说,再方便也没有用。
云胶片的使用,需要完善法律法规,通过行业标准统一各方认识和执行,包括安全性、可行性、企业资质要求等;,在配套措施上需要逐渐完善,包括医疗机构间信息传递的相关规范,云胶片背后是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鼓励和实践创新,监管必须要跟上,新技术才能真正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