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益生菌还有这么多“秘密”!
要说这几年健康界的新星,益生菌算是C位爆发。市场上标注有“益生菌”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真实情况是大多数人只会笼统地说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到底怎么个好法,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么火的益生菌,是时候多方位了解一下了……
“万年”益生菌的前世今生
1.涨姿势!益生菌源自希腊文
益生菌(probiotics)词源来自希腊语,含义是“对生命有益(for life)”。1965年由美国圣约翰大学的Lilley和Stillwell第一次使用,用来描述由微生物分泌的可以促进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与抗生素(antibiotics)相对应1。此后其含义发生了多次的变化,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出的定义益生菌是指活的微生物,当摄取足够数量时,对宿主健康有益2。
2.古老的中国是益生菌食品的最早发源地
别看益生菌这个词比较新,人类开始食用的益生菌食品“雏形”已经有大约一万年的历史了。早在九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年),在中国河南的贾湖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将稻米、蜂蜜和水果混合,通过酵母发酵而成饮料,这也是现今能找到的最早的有关益生菌食用的记录3,4。
3.“长寿”酸奶的秘密
酸奶的食用历史已久,而第一次证实其有益作用的则是在著名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科学家élie Metchnikoff博士。他认为人体肠道末端中寄居着不少有害健康的微生物可引起的肠内「腐败」和产生多种「毒素」,而食用益生菌则能“中和”这种危害。1905年,通过对保加利亚当地居民饮食习惯的详细研究,Metchnikoff博士提出这里的人们长寿的秘诀一部分与他们长期食用发酵的牛奶有关。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从中分离出使牛奶变酸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杆菌”,这一细菌到现在仍是酸奶发酵工艺中最广泛使用的细菌。而他也因提出“为促进健康而摄取微生物”的概念而被称为“益生菌之父”5。虽然目前证据仍不足以支持酸奶有助于长寿的观点,不可否认酸奶対人体健康确有多种有益作用。
4.重口味的“粪便胶囊”,你能接受吗?
健康成人肠道内约定植着百万亿个、两千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生活居住形成一个人体肠道特有的生态系统,被称为“肠道微生态”系统,其中数量众多的细菌组成了“肠道菌群”。根据致病性可将这些细菌分为益生菌(好的细菌)、致病菌(坏的细菌)和条件致病菌(中性菌,谁多就帮谁)。在健康的状况下,有益菌的数量是大大超过致病菌的。但当致病菌超过有益菌时,人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
粪便移植是一种将健康人粪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其肠道菌群,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早在1700年前,中国传统医学中就有用大小便给病人治病的记录、有名的「三国演议」里就有相关的记载。近代关于粪便移植疗法的报道是在195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Eiseman等3人用粪水治疗4例严重伪膜性肠炎。此后,科学家又在此基础上提取有益菌、研发出“粪便胶囊”,可以进一步提高艰难梭菌感染等肠道疾病的治疗有效性。目前“粪便疗法”主要应用于治疗艰难梭菌的感染等,其在肥胖、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也能发挥作用。
你对益生菌的误解有多深?
1.所有益生菌产品都是一样的?
你以为所有的益生菌产品都是大同小异?too young too simple!给大家科普一下菌属、菌种和菌株的知识点。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细菌界(原核生物界)就像是一所学校,菌属就是一个个的年级,菌种就是各个年级里的各个班级,菌株则是各个班级里的各个同学。就像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会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会完全相同,也有成绩好坏的差异,同一菌种下的不同菌株的功能有些可能具有相似性,但也可能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
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分会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何方表示,市面上不同的益生菌产品,可能因含的菌株不同而效果不同。,有些益生菌产品中只含有单一菌株,有些则包含几种。,市场上供应的益生菌产品因使用的菌株的特性及数量不同、各益生菌产品在其的功効上的差别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益生菌品牌会分为婴儿、儿童、女性、成年等等细分类别。因为,每个人群所需要的益生菌还真的是千差万别。
2.补充益生菌=喝酸奶?
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认为“喝酸奶等同于补充益生菌”。一般情况下,我们所喝的普通酸奶主要是由发酵剂菌种发酵而成,在发酵过程中使乳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转化产生更有利于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并产生一定的风味,增加口感。,酸奶是非常好的营养来源,但普通酸奶所用的发酵剂菌种主要用于发酵,不能被称为益生菌。目前,随着益生菌的兴起,部分酸奶产品中也会额外添加一定数量的益生菌菌株,大家可以按需选择对应的酸奶产品。
真的决定了要补充益生菌,还是要如上述第一点所说去认真了解一下这个产品所含的菌种是什么,适不适合自己。而在常见的益生菌产品中,一般粉剂的益生菌产品是将益生菌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含活菌数高,而且比液态形式更利于储存噢~~
3.益生菌产品必须要冷藏?
这种误解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相关研究表明,对大部分的益生菌,低温干燥保存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其活性益生菌的数量6。,这不代表益生菌产品不能常温保存。市面上很多益生菌补充剂已经具备常温保存的技术,如微囊化包埋技术等,能够让益生菌产品在常温状态下长期储存,保持所含益生菌的活性。,对于益生菌产品到底要怎么储存,建议大家最好按产品说明的保存条件储存,并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在冲泡时可以尽量使用不高于37℃的温水。
4.益生菌不能连续吃?
目前,我国要求益生菌产品菌种均为人体正常菌群的成员,普通食品可添加的菌株都有明确的法规要求,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都必须是明确和稳定的,保证食用安全、无不良反应。
有人觉得一旦停止补充益生菌,效果就没有了,推导出“益生菌连续服用产生依赖性”的错误结论。实际上,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自身的肠道菌群比较顽固,服用短期内,新的健康的菌群尚未建立;另一方面可能是所补充益生菌株不能长期或者永久在人体肠道内定植,一旦停止补充、会遂步从人体肠道内消失,効果也会随之弱化,为了继续获得相同效果,建议长期使用,这和依赖性完全不关。
科学证实,益生菌有这些作用
在过去的15年间,益生菌受到了巨大的关注,相关研究呈井喷式的增长,其中临床研究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根据国际胃肠道组织“WGO”以及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等的官方指南显示,益生菌对免疫功能、消化、降低抗生素相关腹泻、缓解消化道症状、提高对感冒的抵抗力、泌尿生殖道健康、提高对乳糖的消化、控制血糖、控制体重、降低焦虑、感染性腹泻、湿疹、绞痛等疾病防治具有积极作用7,8。
参考文献
1. Lilly, D. M. & Stillwell, R. H. Probiotics: Growth-Promoting Factors Produced by Microorganisms. Science (80-. ).147, 747 LP-748 (1965).
2. FAO & WHO. Evaluation of health an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of probiotics in food including powder milk with live lactic acid bacteria. Córdoba, Argentina. Oct. (2001).
3. Zhang, J., Harbottle, G., Wang, C. & Kong, Z. Oldest playable musical instruments found at Jiahu early Neolithic site in China. Nature (1999). doi:10.1038/43865
4. McGovern, P. E., Zhang, J., Tang, J., Zhang, Z., Hall, G. R., Moreau, R. A., Nunez, A., Butrym, E. D., Richards, M. P., Wang, C. -s., Cheng, G., Zhao, Z. & Wang, C. 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 and proto-historic China. Proc. Natl. Acad. Sci. (2004). doi:10.1073/pnas.0407921102
5. Fuller, R.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probiotics. in Probiotics (1992). doi:10.1007/978-94-011-2364-8_1
6. Szajewska, H. & Mrukowicz, J. Z. Pro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in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01). doi:10.1097/00005176-200110002-00004
7. 《Global Guidelines: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2011)
8. 《 Probiotics: A Consumer Guide for Making Smart Choice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