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到底要不要走走?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长寿谚语。但从消化角度来说,这条谚语却并不科学,这些年又有了“要想活到九十九,请你饭后不要走”的说法。这个也很有道理,搞得大家都混乱了。那么,到底饭后走还是不走?回答是应因人而异,动静结合,才是上策。
久坐不动的人饭后要走
人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是指散步,长期坚持散步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它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等。需要注意的是 “饭后百步走”比较适合平时活动较少,特别是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也适合形体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这些人如果饭后散步20分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并且 “饭后”是在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而并非指饭后立即散步。
饭后不走的道理
提倡“饭后不要走”也有道理,从消化生理功能来说,饭后胃正处于充盈状态,这时必须保证胃肠道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来进行初步消化。饭后适当休息一下,胃肠道能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量。
根据脑生理科学家的研究,有些人的“吃饱”,不过是胃感觉到了胀满,而营养却没有吸收进体内,身体仍处于“饥饿”状态。短短十几分钟的进餐过程中, 吃进去的食物根本来不及消化,就更不用说吸收了。这时匆忙起身而走,会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去,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特别是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如果饭后胃肠血液供应不足,会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四类老人要慎重
饭后百步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以下四类老人不宜饭后百步走。
胃病老人。体质较差特别是患有胃下垂等病的老人,非但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而要在饭后平卧10分钟。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进行直立性活动,会加重胃的负担。
冠心病老人。患有冠心病的老人,进食后立刻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有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建议饭后先按摩腹部,休息半小时再散步,每次半小时,步速不要过快。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老人。饭后最好静坐闭目养神10~30分钟再散步,马上散步易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昏厥。
高血压患者散步时上身要挺直,否则可能压迫胸部,影响心脏功能。走路前脚掌着地,不要后脚跟先落地,否则会使大脑处于不停振动中,易引起头晕。
贫血、低血压老人。饭后大量血液都供给胃部了,散步时很容易造成脑部相对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这类老人可选择早起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