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腹泻可喝点葛根粥
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喂养孩子的奶瓶、奶嘴等餐具,一定要注意严格消毒。简单的水煮30分钟,就能轻松杀死所有细菌。为孩子准备的配方奶也要煮沸后饮用。那些放置在冰箱内时间过长的食品和饮料,以及不干净的食物,绝对不可给孩子食用。要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肠炎。
想要孩子身体强健,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孩子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抵抗力,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孩子的衣着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避免过热。夜晚睡觉要注意腹部保暖。夏季要多喝水,温水浴也是个好选择。
孩子的健康防护同样重要。感染性腹泻易流行,所以要避免孩子与患儿接触。从小就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病从口入。已经发生腹泻的孩子,可以尝试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如葛根、茯苓等,这些药材口味甘淡,孩子容易接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小儿腹泻有多种类型。伤食型腹泻的孩子会腹痛腹胀、大便酸臭,可选用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药物健脾止泻。如果是虚寒型腹泻,大便稀薄、面色苍白,可使用钱乙六味白术散等药物。湿热型腹泻的孩子大便黄褐热臭,可用葛根芩连汤加减等药物。
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腹泻,该做哪些检查呢?首先要进行粪便检查,看是否有出血、脓细胞等。还可以进行小肠吸收功能测定、X线及内窥镜检查、超声检查等。对于重症或难以判断的情况,应测血清钠、钾、氯化物和血气分析等。
婴幼儿腹泻的奥秘:病因深入解析
在婴幼儿时期,腹泻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探究其背后的病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婴幼儿腹泻的世界,探寻其病因。
一、体质因素
小宝贝的胃肠道还在发育阶段,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求却相对旺盛,这使得他们的胃肠道负担较重。婴幼儿的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都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他们的免疫功能也不完善,特别是针对某些细菌的抗体水平较低,如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婴幼儿更容易受到这些病菌的侵袭,导致腹泻。
二、感染因素
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分为消化道内和消化道外两种。
1. 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宝宝的消化道。在人工喂养时,如果器皿或食物未经充分消毒,也可能导致感染。病毒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或水源传播。成人带菌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导致病原在病房内传播。
2. 消化道外感染:其他器官的感染也可能引起腹泻,如中耳炎、咽炎、肺炎等。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小的宝宝中更为常见。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得一些耐药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
三、消化功能紊乱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些与消化相关的因素可能导致婴幼儿腹泻,如饮食因素、不耐受碳水化物、食物过敏、药物影响以及环境因素等。
四、发病机理与病原
1. 细菌性腹泻:
(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这些细菌通过特殊菌毛粘附在小肠粘膜上,导致小肠上皮微绒毛的损伤。
(2)肠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这些细菌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水分和氯化物分泌过多,抑制钠的再吸收,引发腹泻。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这些细菌能侵入大、小肠粘膜,造成局部溃疡甚至出血。
(4)空肠弯曲菌肠炎:这种细菌具有LT毒素,可导致肠cAMP增高,引发腹泻。
2. 病毒性腹泻:与细菌性腹泻不同,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不涉及cAMPT及cGMP增多现象。
轮状病毒感染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首当其冲,遭受病毒的侵袭。从感染处开始,病毒像野草般向周围广泛扩展,直至侵及整个小肠。实验免模型揭示,感染早期小肠集合淋巴结区遭受严重打击,提示此处是病毒入侵的主要门户。随后,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而陷窝上皮却安然无恙。除了小肠,胃和大肠都能幸免于难。
小肠表面上皮受损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病毒随之脱落。这些新增生的上皮细胞未能迅速分化,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受阻。大量肠液积聚在肠腔中,最终排出水样大便。类似的过程在Norwalk病毒对小肠的侵袭中也有所体现。
病理生理方面,肠道消化功能降低和肠蠕动亢进导致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物的代谢障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其中脂肪的吸收受影响最大。严重病例中,脂肪的呼吸量仅达正常水平的20%。恢复期后,脂肪的同化作用仍然低下。碳水化物的吸收也受到影响,与糖耐量试验曲线低平有一定关系。
腹泻导致大量水和电解质丢失,主要是肠液的丢失,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脱水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原因包括吐泻、食物和液体摄入减少、电解质丢失等。根据水和电解质损失比例的不同,脱水可分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三种类型。
脱水常伴随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原因包括碱性溶质的丢失、肾调节功能减低、组织缺氧等。酸中毒是代谢性的,小婴儿的表现常较重。腹泻还可能导致低钾血症,原因是钾摄入减少和细胞内钾的丢失。
在面临酸中毒的挑战时,细胞内会出现缺钾的状况,尽管血清钾的水平可能并不低,甚至因血液浓缩而有所上升。当血清钾降低时,细胞内的钾离子会移至细胞外,而钠离子则进入细胞内。在脱水、缺氧等导致的细胞功能障碍情况下,细胞膜的钠泵功能受到影响,导致钾离子向细胞内和钠离子向细胞外的转移都减少。在输液之前,由于血浓缩和肾功能下降,小便排钾减少,此时血清钾浓度通常不低,低钾症状也相对较少。但在输液后,血浓缩得到纠正,血清钾被稀释;随着脱水状况的改善和尿量的增加,远曲小管中的钠、钾离子交换变得更加活跃,大量钾开始排出。在输液过程中,当葡萄糖被输入体内用于合成糖原时,一部分钾会被固定下来,每合成1g糖原就需要0.36mmol的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输液和禁食,钾的摄入量相对较少。
对于腹泻时间较长、原有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的患儿,在酸中毒得到纠正后,常常会出现血钙离子降低,导致手足搐搦症。缺镁的症状只在长时间腹泻和营养不良的个体中偶尔出现。有研究表明,41例患儿在入院时血清镁正常,但在输液后程度不同地下降,平均降低0.53-0.55mmol/L,脱水严重的患儿下降幅度更大。在治疗期间没有补充镁,恢复期的一般病例血清镁可以回升至正常,但病程长和脱水严重的患儿回升较少。低镁症状通常会在低钠、低钾、低钙都得到纠正后出现,与临床症状不成比例,病理改变相对较轻。
大体观察主要显示肠管胀气、小肠粘膜充血和卡他性炎症。少数病例在回肠下段和盲肠出现肠壁囊样积气,主要在粘膜下层;个别病例在回肠下段可见1、2个帽针头大小的浅溃疡。尽管有时肠腔内有血样大便,但很难确定出血部位。显微镜下除观察到充血、白细胞浸润和偶见小溃疡外,没有其他特殊发现。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的改变,肝脏脂肪浸润较为常见。偶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常见的合并症包括支气管肺炎和中耳、肾盂等处的化脓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