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看看什么是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悄然来袭的肾脏危机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肾病患者被诊断出患有膜性肾病。许多人对这一疾病知之甚少,甚至不清楚其症状与危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膜性肾病的神秘面纱。
膜性肾病是一种有害的肾病,它可以由其他肾病发展而来,也可能作为首发疾病独立存在。这种疾病的发病范围相当广泛,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数据显示,大多数患者在30岁以上被诊断出患有此病,平均年龄为40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4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组。
膜性肾病的起病较为缓慢,通常没有前驱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无症状的蛋白尿。而对于大多数患者(约占70%~80%),他们的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在膜性肾病的早期,即潜伏期,通常会持续几周至几个月。在此期间,肾小球上皮下沉积物逐渐形成,但尿蛋白的排泄量尚未达到足以引起临床症状的程度。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等首发症状,其中水肿和蛋白尿是膜性肾病最常见的症状。特发性膜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出量通常为每天5~10g,也可能高达20g/d,且大多数是非选择性蛋白尿。由于各种因素如每日蛋白质摄入、体位、活动和肾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不同,尿蛋白的量会有很大的波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肉眼血尿,但在镜检下,50%的成人和大多数儿童会出现血尿。
值得注意的是,膜性肾病在早期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症状。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也可能正常。但随着疾病的发展,肾功能可能会逐渐出现不全,甚至发展到尿毒症。膜性肾病还容易合并肾静脉血栓形成。在我国,这一并发症的发病率可达40%。其诱发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过低、过度利尿以及长期卧床等。
膜性肾病是一种可能在早期无明显症状的肾脏疾病。虽然患者在疾病早期的肾功能可能正常,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他们的肾脏将遭受严重的损害,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发展为尿毒症。对于膜性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