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
简介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公操,北宋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家居徂徕山下,学者习称其为徂徕先
生。北宋初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宋理学先驱。因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理学风气之先声,“泰山学派”创始人,世称徂徕先生。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作有《徂徕集》二十卷行世。
石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范仲淹等于庆历三年(1043)行“新政”,石介积极参与,写了《庆历圣德颂》,指名道姓地品评人物、褒贬大臣,得罪了不少人。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石介诗四卷,以清光绪十年刊潍县张次陶藏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五十五年燕山石氏刻本(简称石本),康熙四十九年徐肇显刻本(简称徐本),清乾隆五十七年剑舟居士钞校本(浙江图书馆藏,简称剑本)等。 “新政”失败后,石介遭人陷害,牵连到范仲淹、富弼等人。范仲淹、富弼只能自请外任,石介也难于立于朝,得判濮州,第二年便病故。石介死后,仍受到夏竦等的陷害,险遭发棺验尸之酷,在杜衍等担保下才得以幸免。[1]
概述
欧阳修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
石介性格耿直,敢言直谏,“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宋仁宗赵桢少年登基,宠幸美女,饮酒无度,钟鼓连昼夜。对此,石介上书直谏,仁宗心中很不高兴,虽有杜衍推荐,却是罢而不召。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石介代父去嘉州任军事判官,一路上写了大量的即景咏怀诗歌。后因父母相继谢世,他只好守丧在家。当时,外族入侵,西北边疆烽火四起,石介身居徂徕,心忧天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忧虑的心情。“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偶作》)早在景佑二年(1036年),石介就提醒朝廷”吾尝观天下,西北险固形。四夷皆臣顾,二鄙独不庭… …孽芽已滋长,蛇豕极膻腥。渐闻颇骄搴,牧马附郊垌。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丁忧期满,因杜衍推荐被召为国子监直讲。第二年,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被仁宗器重,皆任高官要职。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日夜谋虑,思致太平,范仲淹提出“ 明黜徙、抑挠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他说“这是大好事,我应当歌颂。”于是,他写了《庆历圣德诗》,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当时,同任直讲的孙复提醒石介说“你的灾祸从此开始了。”果然,夏竦为解切齿之恨,便从石介开刀,进一步打击革新派,他命家中佣人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人,变法遂告失败。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有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便病死家中,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甘休,欲置革新派于死地。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这一招确实狠毒至极,宋仁宗便派官员去发棺验尸,参加石介丧事的数百人集体保证石介已死,才幸免发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事件。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1046年)的一个秋夜,他含泪打开石介的遗著――《徂徕集》,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此诗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后人称誉“英辨超然,能破万古毁誉”。
人物贡献
石介是北宋庆历之际为儒家争“正统”、排斥佛、道二教和抨击四六时文的健将。石介几乎言必称"道",他排列出了一个比韩愈要详尽得多的儒家“道统”的名单,其中包括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些“圣人”(参见《徂徕集》卷七《尊韩》),以及孟轲、扬雄、王通、韩愈这些"贤人"(参见《徂徕集》卷十四《与士建中秀才书》)。他提出了一个几乎囊括儒家思想中所有重要概念的"文"的界说(参见《徂徕集》卷十三《上蔡副枢书》)。他撰写《怪说》、《中国沦》等为时所重的文章,把"佛、老妖妄怪诞之教"和"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的杨亿“西昆体”美文,痛斥为“坏乱破碎我圣人之道”的罪魁祸首。认为只有"去此三者,然后可以有为。为了把儒家正统抬到绝对的高度,石介甚至不惜抛弃了历来排佛者所惯用的一个能打动上层统治者之心的有力武器--经济因素,完全从文化意识出发来排击佛教。他还把中国的老子,硬说成是一个“自胡而来”、欲“以其道易中国之道”、名曰“聃”的“庞眉”。由于石介当时身居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教官之职,所以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造成一时"”新进后学不敢为杨(亿)、刘(筠)体,亦不敢谈佛老”(《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一引《吕氏家塾记》)。
据各种史料记载,石介曾著有《易口义》十卷、《易解》五卷、《唐鉴》五卷、《三朝圣政录》二十门等,均已佚。今存唯其文集《徂徕集》二十卷,及中辑其的《春秋说》片断。
个人评价
石介的父亲石丙曾做过太常博士。他自幼勤奋好学。长大后外出游学,在应天府学学习期间,生活非常艰苦,吃不上菜,有时连口粮也不宽裕,但他仍安之若素,是当时府学中最用功的学生。府官王渎见他生活太苦,就派人送给他一顿酒饭。但几天过去了,饭菜也已变质,他仍未动一口。范仲淹当时就在府学任教,他对石介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极为赞赏。
石介一生,儒家积极进取 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他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出发,极力鼓吹儒家正统思想。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他写《怪说》极力抨击宋初浮华的文风,指责杨亿的西昆体是“蠹伤圣人之道。“石介的文学成就对后人影响很大,欧阳修、苏轼、刘概都对他甚为赞扬。欧阳修说“精魂已埋没,文章岂能磨!寿命虽不长,所得固已多。”苏轼称他“堂堂世上文章主,幽幽地下埋今古;直饶泰山高万丈,争及徂徕三尺土。”刘概说他“生前谤议风霆震,死后文章天地齐。” 石介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他在《根本策》一文中说“国家就是百姓,有百姓就有天下,否则天下就名存实亡。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重视百姓,因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人物影响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考中了进士,初任郓州(今山东郓城)推官,后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的推官。不久被贬镇南掌书记,后又代替他的父亲到嘉州(今四川东山)任军事判官。其父母病死后,辞官回家,在家乡的徂徕山下耕田种地,兴办私学,专门讲授《易经》,成为当时山东的著名学者。
庆历三年(1043年),石介又被朝廷调到京师,委任国子监直讲的官职。他讲学不拘泥于先儒传注,多有新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他任国子监直讲时,“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由此益盛”,以致都容纳不下。后来经宰相杜衍推荐,石介升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石介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于讲学和著述,但传于今世的著作仅有《徂徕集》。
石介性情刚直,乐善嫉恶。对宋王朝政府中的一些弊病,官僚的擅权、腐败等,勇于揭露批评。宋仁宗庆历年间出现了政治危机。在朝官员中,围绕着政治改革问题两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石介认为有章得象、晏殊、范仲淹、杜衍等贤臣执政,宋王朝一定会兴盛起来。他于是作《庆历圣德诗》,歌颂仁宗皇帝和当时的名臣。而对吕夷简、夏竦等人则斥之为“邪孽”、“大奸。”庆历四年(1044年),政局发生了逆转。宋仁宗在政治改革面前退缩,重新启用守旧派官员。石介首当其冲遭到了守旧派夏竦等人的打击迫害。石介见形势不利,只好向皇帝仁宗提出外任申请。这年10月,他被任命为濮州(今鄄城)通判。不久,杜衍、范仲淹等人,也相继离开朝廷到地方为官,政治改革宣告夭折。
对此,石介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从此他一病不起,还没有等到上任便病逝了,时年只有41岁。 石介虽然病逝,但对他的迫害并未停止。这时,徐州发生了孔直温反宋事件,从孔直温家里搜到一封石介给他的信。夏竦就乘机诬陷石介,说石介根本就没有死,而是逃往契丹去了,如果不信可以开棺验尸。,还将石介的弟子关押起来,后经杜衍等数百人以身家联名具保石介已死,方才使死后的石介免受剖棺之灾。 石介一生在学术思想上抨击佛老,倡导古文;在政治上支持改革。他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家乡徂徕山下开办私学和在国子监担任直讲。,在他做地方官时,也从事过讲学活动,是当时与胡瑗、孙复齐名的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石介墓
石介墓
石介墓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及刘概诗碑。墓林中还有石介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茔表》碑。石介墓有欧阳修撰书 《徂徕先生墓志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