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的病因是什么
介绍接触性皮炎的背后:深入解读迟发性变态反应与过敏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接触某些物质后,皮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接触性皮炎。其背后复杂的机制引人探究,尤其是其中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更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接触性皮炎并非一蹴而就的急性皮肤反应。它的成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原发性刺激往往来自强酸、强碱、斑虫等刺激性强或浓度高的化学物质。这种刺激并不挑食,任何接触者都可能立即遭受急性皮肤炎症的侵袭。
而更为常见的,是迟发性变态反应(即vI型变态反应)。某些特定的刺激因子(过敏原)在接触皮肤和粘膜后,只有少数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才会受到影响。首次接触这些物质并不会立即引发反应,通常经过4-20天的潜伏期(平均7-8天),身体才会进入过敏状态。如果再接触相关物质,大约在12小时左右(一般不超过72小时),皮炎就会爆发。这种过敏反应在接触性皮炎中十分常见。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刺激物五花八门,包括但不限于:蜂、水母、病、尘螨、蝴蝶、蛾等各类动物皮毛;绝大多数接触性皮炎实际上是由化学刺激物引起的,如药物、染料、洗涤剂、油、化妆品、化纤、塑料制品、化学原料、避孕用具等。植物性刺激物,如芥末、大豆、大蒜、荨麻、除虫菊花等,也可能导致接触性皮炎。
皮肤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接触物体的类型、性质和浓度,接触时间和部位,以及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轻微的病例可能只是局部皮肤充血,边缘有明显的淡血斑;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丘疹、水疤(或大疤)、侵蚀、渗出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从轻微的痒感到严重的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小时候因感冒而频繁使用抗生素的人们,据统计,很多人后来都患上了过敏性皮炎。这提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引发皮炎的诱因。我们应当保持警惕,注意避免接触过敏源,保护我们的皮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