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区别和
寒食节指清明节前一两天。指冬至后的第105天。清代汤若望改革了历法。将寒食节确定下来,在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要禁烟火,只吃冷食。后来又出现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民间传说寒食节与介子推有关。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山西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其实寒食节起源并非为今年接着推还是沿袭远古的改火旧习。《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据《后汉书》讲,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魏武曹操当政后,下《明惩令》云“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寒食之风至此才有所收敛。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寒食节、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意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寒食节大家也不带吃寒食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饮食条件也好了。,吃寒食毕竟也不利于健康。
各地在清明节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在我们的家乡豫南地区就只有扫墓,烧纸,修整坟头等习俗。
扫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也是对子孙后代的孝道文化的传承与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祸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培墓是极为重要的祭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