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中秋习俗有哪些)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也非常感兴趣,为此专门查阅了相关史料,这里就抛砖引玉,和大家聊聊宋代时期的中秋习俗,可以对比一下和今天的习俗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秋得名于”三秋恰半”,其起源于唐,兴盛于宋,宋太宗赵光义曾把中秋与新年、端午列为三大节日。每逢三秋桂子,宋人都会进行盛大的庆祝,主要有赏月、赏桂、赏灯、观潮、吃月饼、饮酒赋诗等形式,其中多种月饼口味都是宋人所独创。
▲宋太宗赵光义剧照
在宋朝之前,很多地方其实并没有月饼这一说法,以前的“月饼”乃是皇室祭品。《周礼》曾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天子祭拜月神时,祭台上的糕点就是最早的“月饼”。自宋朝起每逢中秋佳节,皇帝都要在宫中举办盛大晚宴,京畿地区所有六品以上官员都要出席。祭祀月神后,君臣于席间同乐、赏月赋诗。那时,中秋宫宴上独特的点心名为“宫饼”,民间则把其俗称为“小饼”或者“月团”。
▲精致的月饼
大才子苏东坡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可见连以“吃货”自称的苏轼都认为中秋吃食“小饼”最为恰当,酥油和糖作馅的小饼,最是配得上天上明月。“月饼”一词首见于南宋文人吴自牧所作《梦梁录》,身为钱塘人的吴自牧,自南宋灭亡后为表哀思,专门撰写《梦梁录》以回忆南宋都城临安及家乡钱塘的城市面貌及繁华盛景。书中曾载,南宋时,权贵家中所做月饼为菱花型,名叫红菱饼,类似的月饼还有芙蓉饼、菊花饼和梅花饼等,这种月饼在平时作为点心也是可以吃的,不只限于中秋节食用。不过这些都是宫廷和权贵家中的景象,全民中秋食用月饼的盛况就要等到明朝了。
▲中秋圆月
中秋赏月习俗,大约始于魏晋时期,风雅的魏晋文人常常于中秋满月之时,邀请同伴相聚,共抒心中所想。唐宋时期,中秋赏月已经非常兴盛,逐渐扩展到了民间。《水浒传》第三十回里,张都监就曾携宅眷在鸳鸯楼安排筵宴,庆赏中秋,邀武松饮酒时,还叫上了心爱的养娘玉兰唱个“中秋对月时景的曲儿”助兴,这首曲子的调正是苏东坡学士的“中秋水调歌”。宋人金盈之所作《醉翁谈录》也记载了当时中秋拜月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而在南方的广东潮汕等地,民间则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古人认为月亮属于太阴,中秋拜月于男性不利,故多是女人和小孩所做。
▲古代女子拜月绘画
宋人在中秋之夜,除去赏月外,还有赏灯习俗,与元宵节时举办的大型灯会不同,人们为庆祝中秋节主要是放水灯。《武林旧事》曾载“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以求得到江神保佑,小河灯“浮满水面,烂如繁星”,美景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皇宫中更有繁华盛景“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宫中这般布置,简直如仙界一般。
▲绚烂的河灯
值得一提的是,宋人在中秋节后几天,还会赶往钱塘江观看海潮。《武林旧事》曾记述了南宋临安的山水名胜、人文古迹、城市景观、与世情风物等事,其中所述中秋佳节观看钱塘江海潮一文,曾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梦梁录》也记载道”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
▲钱塘江海潮
如今,中秋佳节作为传统节日的民俗意义虽已发生许多变化,但中国人并没有忘记它,中秋团聚仍是许多人必行之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情形与古人并无太大差别,虽然没有“灯宵月夕,雪际花时,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之景,但中秋佳节赋予人们的团圆和睦内涵并未改变,这也正是传统节日始终不会消亡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梦梁录》《东京梦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