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的名言("水能载舟,亦能
生活常识 2023-04-17 09:54生活常识www.wozhengxing.cn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几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铮臣魏征也多次提到这句话,以惊醒李世民“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论政体》不过,这句话的原创人并非魏征,而是孔子。有一次鲁哀公接见孔子,谈到治理国家的忧惧心理,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句话很浅显,孔子、魏征、李世民都认为,君主(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就像舟船与流水。水流平稳,舟船徜徉其上,波涛一起,就是船翻人亡。所以,统治者应该谨记一点,时刻牢记安民,否则统治不稳。李世民对这句话最能形成共鸣,他亲眼见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并借由这股潮流,成功地打造了李家的船。泛舟赏景之时,老杨家的豪华巨轮,瞬间被撕扯成碎片的场景,时常浮现眼前,让他心惊肉跳。所以,李世民时刻拿这句话提醒自己,也不断在儿子们耳边唠叨。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有其合理性,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先谈它的合理性。水很普通,甚至“贱”,就像古代的“庶人”。所以,它很容易被遗忘,被轻视。古代百姓自称“草民”,甚至被称作“贱民”,他们像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值得珍惜。在历史舞台走秀的,从来都是搔首弄姿的权贵,百姓永远是配角。水有很重要,就像百姓,古代打仗几乎都围绕土地和人口,这两项基本要素进行。人一天都离不开水,就像统治者,没有百姓他们就必然枯萎。其三,水很温顺也很可怕。温顺时纤弱如女子,滋养万物不玄功,任人践踏不反抗。可怕时如猛兽,一泻千里万物毁,铜墙铁壁难抵挡。翻看史书,每一次改朝换代,摧毁统治者大堤的都是最底层的百姓。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新朝末年的绿林军赤眉军,明朝末年的高迎祥李自成,还有隋朝末年的瓦岗寨。虽然摘果子的不是他们,每一次他们都充当了摧毁旧秩序的主导力量。他们承担不了“换代”的责任,却足以担负“改朝”的重任。所以,像李世民这样的清醒者,无不坚守一个信条保证百姓的生活底线,绝不能引起民变,百姓生存底线的突破,就是王朝灭亡的休止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客观上缓和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平稳发展,作出了贡献。可是,这句话用今天的视角看,又存在很大问题,它把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界定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百姓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水”是“舟”的工具,“水”始终为“舟”服务。古人的这个思想,体现的是中国古代阶级分化,和利益对立的本质。远古人类时期,人类的领导者,是部落中最值得尊敬和信赖的长者,是集体利益的代表者。从夏朝(甚至更早),社会开始阶级分化,领导者成了特权阶级。到了西周,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法律体系,正式形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人类才有了“舟”和“水”的分别。统治者把老百姓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认为这是理所,且无需珍惜。百姓在压榨和盘剥中苟且偷生,直到活路断绝,被迫拿出水的另一面。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恐惧和仇视的心理,绝不是心甘情愿的认同。用今天的眼光看,统治者和百姓的关系,应该颠倒过来才是。官员们不是统治者,而是百姓利益的代表者,为百姓服务,是百姓的工具。所以,我们也必要夸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既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本质上还是在宣扬阶级对立的思想。
上一篇: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是什么意思(不负韶华成语有哪
下一篇:苋怎么读拼音(苋拼音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