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清帝退位原因?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是否正确?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是正确的。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妄图使其镇压南方革命。袁世凯一方面派兵向南方施压,一边派人与南方和谈。
经过南北议和,清政府最终同意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退位,并停止使用“宣统”年号。至此,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结束,清王朝的统治也正式结束。
清帝退位原因?
清朝一位皇帝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退位。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 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史称“逊清小朝廷”。
清帝退位原因?
1912年,清帝退位
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北洋军阀头子)为他们在华的新的代理人。
袁世凯有在中国称帝的野心,但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已经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革命军维护共和制。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临时政府对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外的反动势力逼迫)。孙中山承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于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掌握清政府的实权,逼迫清帝溥仪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清帝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