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的由来-为什么阿谀奉承又叫"拍马屁"?
为什么阿谀奉承又叫"拍马屁"?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
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
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
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清:山东高蜜年画
拍马屁这个词语在哪个朝代的历史文献中出现过?
明朝。 “拍马屁”这个词语在我国使用率较高,其含义家喻户晓,它也成了绍兴俗语的一分子。提起它的来历,有一则故事。 相传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有一套高超的驯马本领,当时,他还未十分得宠,就奏请皇上去西校场赛马,以显示本领,博得皇上欢心。皇帝正闲得发慌,于是降旨,命京城武官参加赛马。九月初九,重阳佳节为赛马日。那天东方刚发白,成群结队的老百姓就去西校场看热闹。日上三竿,天启皇帝与百官驾临。随着“通通通”的号炮一响,几百匹马像离了弦的箭,直往前窜。马背上的武官个个精神抖擞,高举马鞭拼命抽打。抽打声劈劈啪啪响成一片,像过年放炮仗。天启皇帝坐在龙台上,连连说道“嗬,跑得快,跑得快!”看热闹的官员和百姓也高声叫好。马蹄声、马鞭声、拍手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 再说魏忠贤等炮声响过,翻身上马,不持马鞭,只用手在马屁股上轻轻拍了三下,就见坐骑四蹄腾空,快如闪电,朝前追去,眨眼功夫就把别人的马匹远远甩在后面。刹时就到达终点。顿时全场沸腾,人人称奇。天启皇帝就此向魏忠贤道“爱卿,你骑马不用鞭打而能独占鳌头,是哪里弄来的神马?”魏忠贤跪奏道“奴婢的马是凡马,之所以能领先是奴婢识马性,要马跑得快,千万不能打,只要顺它性,轻轻在马屁股上拍三下就行。驾马妙法就在于‘拍马屁’三字。” 天启皇帝听后心想从赛马这件事看,魏忠贤是个大材之人,而且以前所办之事件件称我心,应该更加重用他才是。于是当即对他宣布“从今往后,朝廷内外,事无大小,一律归卿掌管。”就这样,魏忠贤靠“拍马屁”得宠了,从此以后“拍马屁”的俗语也就流传下来了。
拍马屁一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把讨好别人称拍马屁?
拍马屁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
它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拍马屁,源于元朝文化,蒙古族的一般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屁”,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