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
汉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从思想上进行统治。
2、儒学本身。董仲舒结合了儒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入术”的主张,适应汉朝的统治者,符合国家发展的趋势。
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汉武帝,即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内容?
一、神化皇权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王权日益削弱,先后有11个诸侯相继称王,齐、秦甚至一度称帝(此前,“帝”只能用来称呼天神),周朝也被秦国灭亡。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将自己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又登泰山封禅,表示自己顺应天命来统治天下。,皇权至上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项羽在浙江看到秦始皇巡游,就喊出“彼可取而代也”。大泽乡起义时,陈涉向众人宣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初,七国公开反叛朝廷,一度严重威胁了皇权。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采取黄老思想,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无为”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又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到皇权,表现为1、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使皇权和相权矛盾尖锐。汉武帝初年,丞相无视皇权,自行推荐和任命高职官吏。2、郡守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权力,中央对郡守控制较弱。王国问题严重。中央把大部分地方权力授予王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诸侯王“自为法令,拟于天子”,发生了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要求加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
三、调整统治思想的需要。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导致“秦二世而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黄老思想,又导致相权和地方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和中央权力,社会动荡不安,这说明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统治需要了。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新儒学,主要内容有1、“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提倡君权神授。“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人主(指君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把君权神秘化,以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在思想上、理论上肯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2、“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服从关系。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三纲五常确立了君主的核心地位,从理论上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3、“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从而论证了尊卑等级的合理性。4、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
历史老师分析汉朝强大的原因,认为是采取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按照老师的暗示,貌似只有儒家思想,才能让国家强盛起来,不被外族欺负。汉初、盛唐是黄老,宋朝是儒家,而明朝和清朝也是儒家。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表象,不论是儒家、墨家或者阴阳家, 汉武帝想要的是一个可以取代黄老学说的势力,因为黄老学说是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这个新兴势力要完全听命于自己,而儒家和道家自古就不对付。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宣帝这段话,是说给儿子刘奭,也就汉元帝听的。意思是汉朝有一套游戏规则,不论霸道还是王道,能巩固统治,就用哪个。道德教化是说给老百姓听得,你别当真!
也就是说,汉武帝尊崇儒家,根本不是为了讨伐匈奴,保卫汉民族,而是为了抓权。汉武帝这个人,有着很强的权力欲望。说来也怪,凡是权力欲望很强的君主,一般都很喜欢儒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