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的诗意简单(古诗蝉的诗意)

生活常识 2023-04-20 16:06生活常识www.wozhengxing.cn

  导读关于古诗蝉的诗意简单,古诗蝉的诗意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作者简介虞世南(

  关于古诗蝉的诗意简单,古诗蝉的诗意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作者简介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2、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3、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4、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5、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6、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7、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8、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9、题解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10、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11、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12、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13、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14、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15、“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1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17、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18、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19、”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

  20、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21、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22、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23、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24、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25、“居高声自远。

  26、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27、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

  28、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29、”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30、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31、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减肥人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2015-2025 www.wozhengxing.cn 我整形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