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汉语的发展,从先秦时代的文言文,到清朝时期的白话文发展,
汉代汉语的发展,从先秦时代的文言文,到清朝时期的白话文发展,是经历过漫长岁月,大浪淘沙似的发展,形成了白话文
汉族的历史上,“文言”曾经一统天下,可能大家现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觉得生僻难懂,据考证,这种语言是建立在当时的口语基础上,并不是空穴来风。
例如《诗经》里的“国风”,就是民间用于记录故事,或者行为的集册。诗经中“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诗经.王风》里有一段《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创载网如之何勿思……
这是一段思妇之辞,表现一位农妇思念久戍的丈夫,这里面的“曷”就和现代汉语中的“何”是一个意思,都表示什么时候。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来,先秦时期,确实是文言作为统一的书面语言。
我们拿《论语》来说,这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里面的内容多半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侍坐》里有一句“夫子哂笑”,现在也会用得到,只不过大家习惯用微笑表示了,“哂笑”反倒用得比较少。
汉魏时期,写文章的人还是延续先秦时代的模式,这种延续使得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又一次产生,形成了一种“文言”统治的长期局面。文人,士大夫习惯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因为他们是可以有机会学习的,文言的使用层面并不普及,这时候一种更加接近生活的语言形式产生了,那就是“白话”。等这种“白话”在民众之间兴起后,就和“文言”开始分庭抗礼了。
“白话”的产生于什么时期呢?最早的文献记录可见于南朝刘义庆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书中有大量口语词汇产生。到了唐、五代的说唱形式产生,口语的痕迹就更加明显,意思是,开始有点听得懂了。一些禅师的警世语录,也开始变得通俗易懂起来,已经很接近口语了,语言逐渐变成容易接受,容易弄懂的状态。
节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到了金元时期,随着元杂剧的产生,“白话”文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文学体裁纷纷以能听懂的状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元末明初,大量的文学以“白话文”为主要语言形式,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几部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等,虽然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都是在白话文的基础上写就而成。到了清朝,白话文已经经过漫长岁月,开始成熟起来,后来《红楼梦》就完全以“白话”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各地方言复杂,自成体系,为了方便交流,形成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体系
元明清时代,北京在此建都,作为首都,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少不了全国各地来往官员,平民,毕竟是中心嘛。经商、求学、驻派,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就形成一种“官方语言”,要不然各地来往人群那么多,怎么能听得懂。
为什么要形成官话呢?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光是方言就分十个大区,而且各具特色,各有不同。
1、北方方言区北方话区域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的九江以东,镇江以西沿江地带,湖北(不包括东南角)和湖南西北角,还有云、贵、川以及广西西北部,占汉语地区的四分之三。
就算是语言表达一致,语法也一致,饶是这样,北方方言还得划分华北官话,通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二是西北官话,通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内蒙部分地区。是逆风家乡的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云贵川,广西两省区的边缘,逆风家乡的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云贵川,广西两省区的边缘,然后是江淮官话,通行于安徽,江苏等地。
语言分布地图,北方大部分地区通行北方语系
2、、吴地方言,也叫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吴侬软语甜蜜蜜,听过越剧的票友应该知道我所说的意思。
3、湘地方言,又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通行于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少数几个县。你以为这就算完了吗?不是的,还有老湘语和新湘语的划分。
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江西话。
5、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为代表,客家人虽然居住分散,自称语系,发音与语序基本没有什么区别。
6、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7、闽南语,以厦门话为代表。
8、粤语方言,又叫广东话,这个电视的经常学着说几句,讲话,发音为“港话”。自有不同。
9、晋方言,以太原话为代表。
10、平话方言,分布于广西中部,西部的百色、田林等县。平话分歧较大,历史原因,尚有争论。
如此多的方言,如果没有一种统一的官方语言,听起来是极其费劲的,所以公用的口语日渐形成,甚至少数民族的人到北京办事,也学会了汉语,一个统一的语言适用于交流,更方便于交流,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其语言就作为学习的官话了。历史记载朝鲜人为了学习汉语会话,专门编撰了《老乞大》《朴通事》等手册,相当于现在的英语会话小手册,里面记录学习的,都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口语。
“五四”之后随着民主思潮的到来,“白话运动”、“国语运动”两个运动的推介,白话文开始占据了主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正式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命名为普通话。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风东渐,各种思想潮流蜂涌而至,民主革命的到来,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加上“五四”的文化推进,一批优秀的文化先锋诞生,白话文、国语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学作品也好,受北京口语的深远影响也好,汉代汉语共同体,在“五四”之后有了另一个腾飞,作为白话文先锋的文学家鲁迅的小说《呐喊》深入人心。“五四”提出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使口语有了明确的规范,也形成了通行的普通话。
口语形成的时代具体不可考证,也不擅自断言成于何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北方话一直是处于优势地位,因为北方作为文化政治中心的时间较久,而且近代,北京一直是作为首都引领着语言发展。
史书可考的汉代扬雄《方言》一书,记载了周代以来的众多方言,始终用一种“通语”作为基础语言,这个“通语”就是共同语。到了元代定都北京的时候,北京话就尤为重要了,可以看到元代的杂剧都是用的“白话”形式,可能这就是当时的口语,至少也算是“通用语”。
北方话自古就是汉语的代表,官话过于正式,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可能会没有那么方便,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口语也逐渐形成,具体形成何时何地,尚存争议,不妄下断言。
官话是怎么推行的呢?毕竟很多老百姓是不会去北京的,也不会发生语言交流,到清朝时,政府颁布法令“凡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出版了《正音咀华》,这样官话就推向了民间大众。
,能写官话文章的,还是那些读书人,老百姓可能还是听不懂,看不懂者甚众,就算官话普及,还是会夹杂许多方言,也不是纯粹的北京话,就拿逆风家乡四川来说,现在普通话都普及了,一开口,很多人还是乡音甚浓。到了清末,随着历史发展,救亡图存的思潮涌起,文字改革,口语统一的历史需求更加迫切,拼读官话的字母产生了,这一重大历史意义,奠定了后来以拼音发音为标准的普通话的基础,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1913年蔡元培主持《国音汇编》,审定6500多字的“国音”,统一的读音,推行了字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正式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命名为普通话。
语言经过历史悠久的发展,不管是方言,还是普通话,都有创载网她独特的魅力,语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交流,创载网更是一种记载和传承。
本文地址
http://www.chuangzai.com/post/206047.html
文章来源
创载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55355@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