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恐怖的汉字卯,它到底有何含义?
1995年,日本汉字能力鉴定协会组织举办了一项活动——年度汉字评选,这项活动一年举行一次,评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汉字。各地民众根据一年内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选定一个汉字反映全年焦点,选出的日本年度汉字一般会由日本清水寺住持亲笔写下,并在寺中陈列一年,供所有人观瞻。这项活动在东亚汉字圈内掀起了一股热潮,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逐渐开展自己的汉字评选活动。
中国的年度汉字评选始于2006年,其中2020年的年度汉字是“民”,“民”代表民生,指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孟子》有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汉代贾谊则认为“百姓富,民恒一”,生存与财富构成了民生的重要部分,“死”与“穷”成为老百姓最害怕的汉字。而在古代,“死”与“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汉字竟然是如今很少使用的“卯”。“卯”的含义是什么?它为什么成为了古代的“年度汉字”?如今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它?请让减肥人网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分析“卯”这个汉字。
卯,汉语一级字,其本义是剖分,又引申指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四位,也指十二生肖中的“兔”、五行中的“木”和旧时官署开始办公时进行点名报到等活动的代称等。许慎编写的字典《说文解字》认为卯的训字为“冒也”。熟悉五行学说和十二生肖的朋友可能要问了,卯在十二生肖里和兔搭配,五行里代表木,含义是生命的成长,这是令人欣喜和愉悦的汉字啊,怎么会令人害怕呢?
这就需要说道“卯”这个字在殷商时期的引申含义了。到了殷商时期,卯的字义发生了变化,引申为“杀,祭祀用牲方式之一”。根据殷墟中出土的龟甲兽骨象形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殷虚卜辞上记载的先王祭祀,卯、龙、沈出现的频率最高,而它们后面又都跟着“牲”等字眼,如此看来是一个动词,最可能的解释就是把这些“牲畜”给“祭祀”了,属于祭祀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这种方法可以从卯的本意中略知一二,卯是象形字,本义是剖分,而古代又是盛行活人祭祀的,“牲”泛指祭祀用的活物,不仅指牛、羊等“畜生”,也包括活人,我们将上面的甲骨文翻译过来就是,将一定数量的人和牛对半切开,用以祭祀。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人怎么会像牲畜一样被屠宰切分,人类甚至都不如家畜吗?那是因为古代盛行奴隶制和祭祀制,而以殷为首都的商朝是推行这种残忍制度的巅峰王朝。我们都知道,商朝的一任帝王名叫帝辛,被后人贬为纣王,他的罪行罄竹难书,其中就有一条“残忍暴虐,数用酷刑”。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专门为商纣王多着笔墨,描写了其残害忠良的案例。
商纣王荒淫无度,不得民心,天下的人纷纷起义,他为了对付起义者采用了严酷的炮烙之刑,纣王让人在行刑地立起2米高的铜柱,下面则是用干柴烧起来的火堆,火堆的熊熊烈火把铜柱烧得内外红透,之后让被行刑者在铜柱之上爬行。铜本身的导热性能极佳,人类脆弱的皮肤哪能接受这么高的温度,一旦贴上铜柱就被烤熟,旋即粘在铜柱上,无法继续爬行。被行刑者只能撕开自己被烤焦的皮肤,最终落入火堆中,极尽痛苦而亡。
纣王不仅残害百姓,还对自己的大臣施以酷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公”和“三仁”。纣拜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属于是内阁首辅了。纣王平时只顾自己的享受,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他知道纣王喜好美色,心里想着和纣王结姻可以拉近关系,便于日后工作开展,于是献给了纣王王王妃。纣王见到她后,“大喜,以为天下之丽莫若此也。”属于是倾国倾城级别的美女了,但谁知九侯的闺女讲求贞洁,她随纣王进入酒池肉林后,发现纣王不是一个忠贞有度的人,自己成了王妃,也只是纣王一时的玩具罢了,并不能厮守终生,自己的人生也会毁于一旦。于是九侯的闺女直言不喜欢纣王的淫靡,减肥人网希望返乡而居。
纣王一听火冒三丈“天底下还有比我更好的男人?我看是给你脸不要脸!”一气之下令人杀了她,之后纣王还不解气,认为九侯有轻慢君主的罪愆,对九侯施以古代的严酷刑法——醢刑。纣王先把九侯放在一口大锅里煮,煮熟之后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纣王又不高兴了,命人将鄂侯脯烤熟晒干,之后切割成小块制成肉干,称为脯刑。一个三公西伯看到前两位的遭遇,不敢当面谏言了,只能暗暗叹息自己生不逢时,谁知隔墙有耳,被一个佞臣崇侯虎听到了,立刻向商纣王告发了西伯,纣王立刻把西伯囚禁在一个边陲之地羑里,永远不能翻身。
再来看看“三仁”,三仁指的是三位仁杰之士微子、箕子和比干,他们虽然没有三公的地位,仁义之举值得其青史留名。孔子盛赞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肯定了三仁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其中最著名的要属比干了,他被商纣王活活地挖出了心脏。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正直,忠君爱国,经常为民请命,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经常直言劝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于是纣王命令士兵将比干绑在柱子上,看着士兵活生生地挖出比干的心,之后看了看嘲弄地说道“原来没有七窍嘛,看来你不是圣人,你说的话不能听!”
商朝人认为商纣王酷刑十分残暴,不论是百姓还是大臣都极力反对,对奴隶来说,任何酷刑都可以被接受,因为奴隶不仅是祭祀中重要的一环,还是被剥夺了“人”这一身份的“下等动物”。在远古部落时期,华夏儿女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附近,随着部落的壮大,他们开始向外征战,吞并小部落形成统一的王朝。而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强大的竞争者,他就是羌族。羌族生活在贺兰山、阴山、太行山和秦岭等祖国西部的四大山脉中,因为山地不宜过多种地,他们往往在缓坡处聚居,以牧羊为生,因为殷商不适合山峦地带的作战,一开始在商羌战争中落于下风。
随着时间推移,商朝逐渐适应了西部的山峦气候,随着后勤物资和士兵源源不断地从大后方运来,一举在战争中占据上风,之后羌族溃败,被迫迁徙,商朝获得了一大批羌族俘虏,因为战争损耗了商朝的元气,商朝人将怨气全部发泄在这些羌族俘虏身上,将他们一举贬为奴隶,由此便揭开了血腥残暴的活祭仪式,据《说文解字》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族以优秀的牧羊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指其常常在山峦上居住。既然如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三张甲骨文里都提到了“卯羌”一词,结合“卯”的本意和商羌战争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商朝祭祀所用的就是羌族俘虏,祭祀的方式之一为“切开活人”。
除了“卯”,商朝还还专门开发出来一系列残酷的活祭方式,例如有肔羌、戠羌、胹羌。所谓的肔羌,就是将羌的肚子剖开,然后活生生把内脏从肚子里扯出来,人不会立刻死去,只能活生生看着自己被搜肠刮肚,痛苦而死,至今我国南方还有肔鱼的说法,其意思就是杀鱼去内脏。名词的“戠”指的是风干的肉干,和“脯”一样,到了动词则表达的是“成为这种物质形式的手段或方法”,戠羌的意思就是将羌人蒸煮后风干成人肉干,只是没有像“脯刑”一般切成小块肉脯。
是胹羌,胹的本意是蒸煮到烂,一般用于将食物煮烂,便于进食和消化,而羌羌也是一样,将羌族人放在锅里蒸煮,让“神明”便于“品尝”。刚刚列举的种种活祭方式,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迄今为止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三万多片记载了活祭,其中经常出现一次活祭成百上千人的描述,而这些出土的甲骨文数量还不足整个殷墟的百分之二。由此可见祭祀在殷商时期是怎样一副血腥残忍的场面,话又说回来,殷商时期人类使用的工具较为原始,生产劳动力明显不足,还常年由于天灾,贵族都吃不饱饭。众所周知贵族是不事耕作的,奴隶很多时候都成为了珍贵的劳动力,那么为什么殷商时期的统治阶级如此钟爱残忍的大规模活人祭祀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却也很复杂,殷人十分尊敬神明,他们可以为神明献出一切,祭祀活人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与现代人的人本主义概念有实质性的出入。“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殷商统治阶级看中的两件大事祭祀、战争,祭祀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为古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并不科学,他们往往将一些天灾人祸归结于神灵显灵,上到军国大事,下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当作出重要决定与选择之时,都要占卜吉凶,祭祀先祖,以求神灵庇佑。“帝”是殷人信仰的最高的神,具有最高的权威,管理着自然与下国。
上帝最重要的权力是管辖天时而影响年成。时王只能通过祭祀先公先王来使之影响上帝,以得到风调雨顺的好年份。所以说祭祀是直接和实际利益挂钩的,在殷商人眼中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就连当时最开明的周武王,也是听信了所谓“天命”以后,才出发伐纣的。而在这种古朴的萨满教中,祭品的选择尤为讲究,祭司们一致认为,祭拜的祭品等级决定了祭拜的虔诚程度,而人祭则被认为是是最为虔诚的祭祀方法。在人祭中,也有三六九等,以男性青年为最高等级。殷商早期,活人祭祀大多采取男性青年,殷商后期,因为人口锐减,多采取妇女与儿童替代。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有1350片提到了活人祭祀,而从数量上来说,一次最多达到500人的规模。
保守估计,从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这273年间,可计算的“用人”数量达到13052人,对于只有不到1000万人的商朝人口来说,接近万分之一。大多以男性为主另一方面,萨满教认为人因祭祀而死是一种崇高的死亡方式,人死后的灵魂会在狭间受到“帝”的审判,有荣誉者便可转生为贵族,无荣誉者则继续成为奴隶,甚至转生为低等的动物。这一套理论在印度教发扬光大,而我国则进一步发展,从“自然宗教”走向“伦理宗教”,最终形成本土道教。
自从欧洲近代文艺复兴以来,个人主义逐渐占据社会的主流,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工业革命的开展,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活跃在广阔的世界舞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探索,群众逐渐接受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尊重集体主义的寻找个人主义的价值,很多人认为对个人来说,最可怕的汉字是穷和死,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没钱了只能最低限度地维持生活,无法享受市场化带来的优惠和便利,中国是人情社会,穷一辈子那必然是孤苦伶仃的;而死则是让人一辈子积攒的财富瞬间归零,俗话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在现代社会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即使见了阎王也需要冥币过关,死亡带来的个人价值与财富的毁灭也给人带来无穷的恐惧。
古今殊异,古代封建社会资本尚未萌芽,小农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实在需要交换,还是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所以钱虽然有一定用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古代君权神授,君王以神的代行者身份自居,通过祭祀让王权合法化,进而控制百姓的精神思想;另一方面,殷商人认为祭祀、占卜与实际的收成成正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因素。后世周文王与周武王看透了人祭的本质,西周后逐渐取消了这一血腥的风俗,春秋战国以后,因为牛、羊等家畜成为小农社会重要的生产力,兽祀的牲祭也逐渐用“纸牛纸马”代替,伦理道德体系建立让人祭一去不复返,成为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可怕的血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