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
人物简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一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皇帝,前156一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
汉武帝创立年号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级,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在古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家庭概况
皇后
卫子夫
陈皇后 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典故主人公,后被废黜。
卫皇后 卫子夫,后亦被废黜。生刘据、卫长公主、阳石公主,诸邑公主。
李皇后 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生刘髆。
赵太后 赵婕妤(勾弋夫人),生汉昭帝刘弗陵。
嫔妃
王夫人 生齐怀王刘闳
尹夫人 尹婕妤
邢夫人 邢娙娥
李 姬 生盖长公主、刘旦、刘胥
某 氏 生夷安公主
儿子
长子 戾太子刘据母皇后卫子夫
次子 齐怀王刘闳 母王夫人 元狩六年立,早亡
三子 燕剌王刘旦母李姬
四子 广陵厉王刘胥,与齐怀王刘闳立
五子 昌邑哀王刘髆母李夫人 天汉四年立,当过27天皇帝
六子 汉昭帝刘弗陵母钩弋夫人赵婕妤
女儿
卫长公主(当利公主)、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是汉武帝和卫皇后的长女,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
阳石公主、诸邑公主
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汉武帝之女未有明确排序。
生平年表
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 诞生
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名彘。景帝时年三十二岁。
前三年(公元前154年)三岁
冬十月,梁王刘武来朝,景帝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时诸王欲反,景帝此举为安抚梁王刘武。
春正月,七国之乱爆发。三月平七国之乱。
前四年(公元前153年) 四岁
四月,立为胶东王。刘荣成为皇太子。
前六年(公元前151年)六岁
金屋藏娇故事发生在这一年。
秋九月,以无子嗣,废薄皇后。
前七年(公元前150年) 七岁
春正月,废太子荣为临江王。
四月,母王夫人立为皇后。刘彘立为皇太子,易名彻。
中二年(公元前148年)九岁
三月,临江王刘荣坐侵太庙地被逼自杀。
九月,梁王暗杀袁盎等十余人。
中三年(公元前147年)十岁
春正月,废皇后薄氏死。
夏四月,免周亚夫丞相。匈奴王子於单来降。
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十二岁
五月封王皇后兄王信为益侯。
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十三岁
冬十月,梁王刘武求入侍皇太后,不许,归国。
四月,梁王死,追谥孝王。
后元年(公元前143年)十四岁
正月,条侯周亚夫因小过下狱,绝食呕血而死。
后三年(公元前141年) 十六岁
正月,景帝崩,刘彻以太子即帝位。尊窦太后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皇太后。
二月,葬景帝于阳陵。
三月,封王太后同母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十七岁
十月,以建元为年号。中国历史从此以年号纪元。中国帝王以年号纪元始于武帝。
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古今治道。董仲舒上《天上三策》。准丞相卫绾奏罢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者。立学校之官。
二月,行三铢钱。
四月,颁《复高年子孙诏》。
五月,开立乐府,征集各封国及民间乐曲。
六月,丞相卫绾免。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
七月,诏省轮值卫士万人,罢养马之苑,许百姓刍牧樵采。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十八岁
十月,窦太后贬抑儒臣,赵绾、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免官。石建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
三月,以许昌为丞相。纳卫子夫为夫人,以卫青为太中大夫。
四月,初置茂陵邑,徙郡国豪强于茂陵。
本年,田蚡与淮南王暗中勾结谈政变事。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十九岁
闽越攻东越,遣严助发会稽兵救之,东越举国内徙。起上林苑。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建期门军,令卫青掌控。东瓯王归降。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二十一岁
春,罢三铢钱,复行四铢半两钱。置《五经》博士。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二十二岁
五月,窦氏太皇太后崩,合葬霸陵。
六月,丞相许昌免,以田蚡为丞相。
八月,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汉武帝派大臣王恢、韩安国等将兵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
本年,汲黯斥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允许匈奴人和亲。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二十三岁
十一月,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诏天下献书。
遣将军李广、程不识兵屯北边。
五月,诏举贤良、文学,武帝亲策之。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二十四岁
十月,立泰一祠,遣方士求仙炼丹。
六月,令五将军屯兵三十万于马邑,谋击匈奴,自此绝和亲。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二十五岁
夏,发卒十万救黄河决口,无功。
是年,窦婴、田蚡廷辩,开西汉党争。
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 二十六岁
田窦之争,杀窦婴。四月,韩安国行丞相事。五月,韩安国病免,薛泽为相。九月张欧为御史大夫。主父偃盗书陷害董仲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二十七岁
三月,田蚡死。遣中郎将司马相如谕抚西夷。使唐蒙通夜郎。发卒治固雁门。
七月,废陈皇后,巫蛊祸始,法始日苛。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二十八岁
冬,初算商车,租及六畜。
春,开渭渠、龙首渠。
遣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四将军分击匈奴,卫青至龙城。
冬,始税商贾车船及缗钱。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二十九岁
十一月,诏议不举孝廉者罪。徐乐上书。
春,卫子夫生据,立为后。
秋,遣卫青、李息北击匈奴。东夷秽君南闾举众降附,以其地置苍海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三十岁
正月,颁《推恩令》,自此藩国始分,子弟毕侯。
收复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夏,募民十万徙朔方,徙郡国豪强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关东大侠郭解被族诛。游侠之害渐弱。
秋,除燕国、齐国,族诛主父偃,免张欧御史大夫。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三十一岁
军臣单于死,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军臣单于太子於单降汉。罢苍海郡。
张骞自大月氏还,拜为太中大夫。初设内外朝,卫青主内朝,公孙弘主外朝。
始通西南夷。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专力经营朔方城。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三十三岁
以公孙弘为相,诏封平津侯,以布衣为丞相封侯自弘始。
春,派卫青击匈奴右贤王,胜还,拜为大将军。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三十四岁
二月,卫青率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首数千级而还。赵信兵败降匈奴,为单于献计。
四月,卫青复统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俘万余人。霍去病封冠军侯。张骞封为博望侯。
六月,诏民得买爵赎罪。置武功爵。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三十五岁
治淮南、衡山二王谋反狱,列侯以下受牵连而死的有数万人。令张骞复通西南夷。
立刘据为皇太子。以石庆为太子太傅,庄青翟为太子少傅。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三十六岁
三月,丞相公孙弘死,李蔡为相。
霍去病击匈奴,过焉支山千余里,杀匈奴两小王,执浑邪太子及相国、都尉,俘斩八千九百余人,并获休屠王祭天金人。
夏,霍去病过居延泽,至祁连山,斩首三万二百级,俘匈奴小王七十余人,相国、都尉以众降者两千五百人。
是年,匈奴浑邪王降汉,设五属国纳其部众。汉从此遂占有河间地,断匈奴西路,打通河西走廊。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 三十七岁
作昆明池,始设乐府。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三十八岁
冬,造新币,管盐铁,算缗钱。
夏,漠北大决战,卫青、霍去病各将骑五万、步兵数十万分道击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以卫青、霍去病皆为大司马。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诛文成将军少翁。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三十九岁
三月,丞相李蔡自杀。罢三铢钱,铸五铢钱。四月,庄青翟为相。司马相如死。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四十岁
冬,使杨可告缗。九月,霍去病死。其弟霍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四十一岁
得鼎汾水上,改元。夏五月,大赦天下。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四十二岁
十一月,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
十二月,丞相庄青翟下狱自杀。
二月,以赵周为丞相。
夏,以桑弘羊为大农丞,初置均输。封张骞为大行令。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四十三岁
十一月,命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张骞去世。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四十四岁
四月,封方士栾大乐通侯。
秋,遣终军使南越。
是年,禁止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造。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四十五岁
秋,遣路博德、杨仆等出征南越。
九月,酎金案,夺列侯爵百六人,丞相赵周下狱自杀。石庆为丞相。
斩栾大。西羌反。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四十六岁
十月,平西羌,设护羌校尉。
春,平南越,置南海等九郡。祠泰一、后土。定西南夷。
秋,东越王反,遣军征伐。
是年,开六辅渠。李夫人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四十七岁
十月,率十八万骑北巡,遣使谕告匈奴单于臣服。东越降,徙其民于江淮。
四月,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以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
夏五月,置平准,不复告缗。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四十八岁
十月,行幸雍,祠五峙。
春,幸缑氏,遣方士千余求神采药。
四月,祠泰山,临塞决河,黄河复故道。募兵击朝鲜。平南夷。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四十九岁
十二月,破车师。
正月,俘楼兰王,控制丝绸之路。
夏,东定朝鲜,设四郡。
是年,与乌孙和亲。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 五十岁
十月,行幸雍,祠五峙。
三月,祠后土。
夏,申流民法。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五十一岁
冬,南巡狩,礼祠名山大川。
四月,置刺史部十三州,以六条问事。
是年,卫青病死,下《求贤诏》。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五十二岁
三月,幸河东,祠后土。平定益州、昆明反叛。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五十三岁
十月,幸泰山。
二月,大作建章宫。
五月,诏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宗庙百官之仪。
八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 五十四岁
正月,丞相石庆卒。相公孙贺。
三月,行河东,祠后土。
是岁,将军赵破奴率两万余骑深入匈奴境内,全军覆没。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五十五岁
正月,巡海上,求神仙。
夏,李广利二征大宛。
大初四年(公元前101年) 五十六岁
春,西破大宛,获汗血马,威震西域。自敦煌筑亭至盐泽。四月,封李广利海西侯。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 五十七岁
因连年大旱,改元。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峙。
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苏武被扣留匈奴。
秋,闭京城大搜刺客。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五十八岁
五月,遣李广利击匈奴于天山。兴李陵狱。
秋,禁止巫祠道中。作沉命法,增设绣衣直指。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 五十九岁
初榷酒酤。三月,修封泰山。祀明堂。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 六十岁
正月,遣李广利发天下十科谪击匈奴。
秋,令罪人入钱赎死。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 六十一岁
春,徙郡国豪杰与茂陵。立钩弋夫人。
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六十二岁
三月,改铸黄金币。
是年,开白渠。以江充为绣衣使者。皇子弗陵生。
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 六十三岁
正月,甘泉宫大宴外国客人。
二月,幸东海。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六十四岁
三月,祀高祖于明堂。修封泰山。
十二月,行幸雍,祠五峙,西至安定、北地。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 六十五岁
十一月,大搜上林苑、长安城。江充奉诏治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巫蛊狱。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六十六岁
二月,族诛丞相公孙贺。刘屈氂为相。
七月,江充掘蛊太子据宫。卫皇后与据斩江充,与丞相大战长安。据败走,卫皇后自杀。
八月,太子刘据自杀。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六十七岁
三月,李广利出击匈奴。
夏,灭车师。
六月,刘屈氂腰斩,李广利降匈奴。
九月,田千秋讼太子冤狱,族诛江充。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六十八岁
三月,躬耕钜定,封泰山,祀明堂。诏罢劳民伤财及神仙事。
六月,拜田千秋为相,下《轮台诏》悔过。封田千秋为富民侯,赵过为搜粟都尉。
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 六十七岁
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峙。
六月,平马何罗宫变。
七月,削燕王刘旦三县,逼死钩弋夫人。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 七十岁
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二月,行幸五柞宫。立刘弗陵为太子。授霍光、金日、上官桀等遗诏托孤。丁卯日,崩于五柞宫,寿七十。
三月甲申,武帝葬于茂陵。
统治措施
漠北战役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政治方面,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潜移默化地消除了威胁;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 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给地通道
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用人
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统治功绩
汉武帝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他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皇帝们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武帝即位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推恩令》。在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的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中央,不肯听从中央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官吏的选拔制度改革来实现的。当时还没有隋唐时期以后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推荐制,即察举制。但原来的并不理想,推荐的人亲属占了绝大部分,贤才却不多。这对于急需人才治理国家的武帝来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
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贤才,否则就以不举孝廉罪处罚。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武帝又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封建官吏的培养文官的学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再通过考试的,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和民间的封建思想意识逐步建立巩固。到宋代,特别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峰,封建枷锁对人民特别是对妇女的压迫也到了顶峰。
汉武帝抗击匈奴是发生在西汉年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进一步巩固了汉初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面,则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有时竟深入到离汉朝都城仅350公里的地方,严重地威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曾亲率32万大军打匈奴,却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南)7天7夜。此后,刘邦为了全力对付内部封建割据势力,对匈奴暂时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允许人民往来买卖。以后几代皇帝,虽然一度注意改革边防制度,实行屯田垦荒,但都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即位。这时汉朝已建立60多年,封建政权巩固,经济上也有了实力。因而,他有条件和匈奴进行斗争,从根本上解除内地的威胁。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匈奴的政策。主战派大行(官名,主管对外联络)王恢说道“听说战国时的代国,是个小国,还能抗击匈奴。现在陛下神威,国家一统,匈奴却侵盗不止,就是因为不怕我们。我认为对匈奴应该抗击。”御史大夫韩安国连连反对。他说“高帝当年打匈奴即遭到围困,7天没吃东西,只好‘和亲’,至今已五世平安了。还是不打为好。”王恢严厉驳斥了韩安国的论调,建议采取诱敌深入,以“伏兵袭击”的作战方法。汉武帝支持王恢的抗战主张。匈汉战争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西至陇西(今甘肃东部),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赶走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
于是,汉武帝在那里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又重新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卫青升为长平侯。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骑兵赶走了匈奴的右贤王,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战斗中又涌现出一位18岁的将领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马当先,率领800骑兵突进匈奴营地几百里,取得大胜。汉武帝据此封他为冠军侯,给他造了一座阔气的房子,让他去看。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河西战役是从公元前121年3月开始的。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从陇西出发,在皋兰山脚下和匈奴骑兵交战,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追击500多公里。夏天,霍去病率几万骑兵,行军1000多公里,一直打到祁连山麓,给匈奴贵族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10万定居农垦。河西走廊的收复,解除了汉王朝的西部威胁,打通了汉和西域交往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和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共击匈奴单于(匈奴首领)于漠北。卫青北进千余里渡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今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今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在这次战役中,汉武帝还组织了14万匹战马随行,以备换用,派了10万辎重兵转运粮草,保证了主力军的物资供应。
漠北之战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北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在加强经济管理权力、打击商人的也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
第一,武帝将有巨大利益的盐、铁、酒这些有关百姓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商品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从煮制、冶炼、酿造直到销售,都由国家来负责经营,并制定了法令来严格限制私人的经营。盐铁的专营起因于战争。当时,由于对外战争较多,国家财政比较困难,那些富有的商人们并不想对国家做些贡献,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们有了和郡县及国家对抗的力量。,武帝听从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将这些都收归国家来经营,一是打击了商人势力,国家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地增加。
第二,是推行均输令和平准令。这是武帝时期封建国家运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重要措施。平准就是由中央大司农的属官平准令来负责京城和其他大城市的物价平抑工作。在丰收的季节,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由国家以高价来收购,等到第二年粮食贵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这使大商人们失去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机会,也稳定了国家的政局。
第三,是推行告缗令。公元前119年,武帝推行“算缗”,这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规定商人们都要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数,然后根据财产征税,每二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但商人们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所以,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实行“告缗令”,即鼓励人们告发不遵守“算缗”的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命令一下,全国的商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破产了。
武帝的这种抑商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严重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使当时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武帝时期,还有其他的抑商措施,如商人不能坐车,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携带武器,他的后代也不能做官。这种歧视商人的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各个朝代,一直到现在,这种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
在武帝时期,对外关系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最有名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武帝不断地派遣兵将打击匈奴,将匈奴往北驱赶,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还有,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的一些国家夹击匈奴,最终确立了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宗主地位,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武帝还使现在的新疆和甘肃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范围。当时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了现在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和浑江一带。
历史首创
1、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晚年生活
知天命的汉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恶果,安抚流民的遂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史书《罪己诏》记载「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叫画工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意思是让霍光辅佐他的小儿子刘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壮,为了防止太子的年轻母亲钩弋夫人重演吕后称制的局面,汉武帝狠下心找借口处死了她。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葬于茂陵,庙号是世宗。
名家评价
班固(32—92)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武帝纪》
司马贞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史记索隐》
石剑(1995年5月20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街道人)
历史学家对汉武帝感情复杂。一方面他被公认为打击了匈奴并大大扩张了中国版图的皇帝,在他的统治时期中国疆土扩大了两倍,大部分他新纳入版图的领土都成为中国固有疆域的永久组成部分。他缔造的帝国超过了期的罗马帝国并领先于整个世界,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他更大的成就是促进了儒学,儒学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直到1912年君主制被推翻。另一方面,许多历史批评家指责他的奢侈、迷信和他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政治负担。他经常被人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世人将之合称为“秦皇汉武”。他的确和秦始皇一样,他用严厉的刑罚系统统治整个国家,却又是一个富传奇性色彩的人物。
赵翼(清人)
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的那样“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他北击匈奴,使得匈奴势力分崩离析;他通西域,引得万国来朝;他经营东南,使得珠江流域进入统治范围;他开拓辽东,势力伸到朝鲜半岛。在他那个时代所开拓的疆土,从闽粤琼崖直到川黔滇,从于阗阿尔泰到黑吉辽,勾勒了日后两千年间中华帝国的基本轮廓。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辐射的范围,由咸海、葱岭、兴都库什山脉直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一直到印度支那。
吴裕垂(清人)
对汉武帝的评价比较到位,他认为“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遁,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这里边的舍我其谁的气势正是当年汉武帝意气风发的写照。
马周
唐朝政论家曾指出“孝武皇帝虽然穷奢极侈,但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武帝,则天下必不能全。”
司马光(宋人)
在《资治通鉴》里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赏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两者综合起来道理就出来了,一是文景时期的底子打得好,才能经得住汉武帝的折腾,二是汉武帝晚年改过,顾命大臣选得好。所以汉武帝也应该算是保持了晚节,并没有犯大的错误,因而没有出现秦朝的乱局。
历史记载
摘自《史记》之《孝武本纪》
正文一
孝武皇帝者,①孝景中子也。②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以胶东王为太子。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③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注解】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讳彻。” 正义谥法云“克定祸乱曰武。”
注②索隐按景十三王传广川王已上皆是武帝兄,自河闲王德以至广川,凡有八人,则武帝第九也。
注③集解张晏曰“武帝以景帝元年生,七岁为太子,为太子十岁而景帝崩,时年十六矣。”
正文二
元年,汉兴已六十余岁矣,①天下乂安,②荐绅③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④以朝诸侯。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⑤召案绾﹑臧,绾﹑臧自杀,⑥诸所兴为者皆废。
【注解】
注①集解徐广曰“六十七年,岁在辛丑。”
注②正义乂音鱼废反。
注③索隐上音搢。搢,挺也。言挺笏于绅带之闲,事出礼内则。今作“荐”者,古字假借耳。汉书作“缙绅”,臣瓒云“缙,赤白色”,非也。
注④索隐城南,长安城南门外也。案关中记云明堂在长安城门外,杜门之西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纤微伺察之。”
注⑥正义汉书孝武帝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无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应劭云“王臧儒者,欲立明堂﹑辟雍,太后素好黄老术,非薄五经,因故绝奏事太后,太后怒,故令杀。”
历史典故
陈阿娇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 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后来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但刘彻的母亲因为不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儿子按照封建时期的规定不能继承皇位,不过,后来他终于如愿地当上了太子,最终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后来,武帝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太子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与栗姬作对。这使武帝成了获利的“渔翁”。长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平时也很喜欢的武帝,但武帝的父亲景帝不太支持。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有一次,她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栋金屋子送给她。”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时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加上武帝自己的表现,景帝最终选择了武帝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做了太子,,武帝的母亲王美人也被升为皇后。此时的武帝刚刚七岁。
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景帝还给他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武帝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
到了公元前140年,十六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这时,已经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与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对于窦氏来说,她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氏喜欢的还是在汉朝初年很盛行的黄老思想,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这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 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在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