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甘祖昌子儿现状)
甘祖昌(甘祖昌子儿现状) 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战士和将领
甘祖昌,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约有1000余名开国将军,他们一个个都给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说起这些开国将军,不得不提起甘祖昌,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在革命完成之后,功成身退选择卸甲归田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即使身患脑震荡也要继续为人民作贡献。
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农民,从未上过一线战斗,最终授衔少将,可他心系农业,放弃高位,执意回乡务农却又遭到县干部挤兑。甘祖昌少将可谓一生传奇,甚至被写入语文课本。
本期文章将带你了解老一辈革命家甘祖昌将军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喜欢了解历史的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收获。
1905年3月,甘祖昌出生在江西省较为偏僻的莲花县桥头村。
甘家世代以务农为主,贫困艰难,甘祖昌自小就聪明懂事。
五六岁时想读书,可父亲又拿不出学费,只好让他给地主打杂工。
后来舅舅得知此事,主动拿钱过来,让甘祖昌读私塾,为此甘祖昌在舅舅的帮助下专心读了一年书。
15岁时,甘祖昌遇到一些革命同志回乡搞宣传,还在当地建起一所小学教导革命思想,甘祖昌被深深吸引,表现得异常积极。
后来,朱绳武等同志觉得甘祖昌忠厚老实,便把他拉入了农协会,甘祖昌接触到的同志更多了,在思想亦有了很大提升,他对待工作积极细心负责,一直干到1925年,便被任职为乡土改会主任。
1927年,革命声浪渐渐高涨,甘祖昌被上层领导派往井冈山参加学习,在这里,甘祖昌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革命初期,因甘祖昌后勤工作非常出色,被组织提拔为湘赣军区红军兵工厂的副科长,专门负责后勤补给,监督弹药武器生产线,掌控采购,进出货物等渠道。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的战斗,甘祖昌都竭尽全力给前线提供充分的保障,从未出现纰漏,这也让前线的同志更加放心。
不久,甘祖昌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更多将士的认同。
1930年,甘祖昌成为湘赣兵工厂的副科长,专门负责带领农民搞生产,配送物资给我军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甘祖昌在工作中,经常和其他同志讨教,他人建议,以百姓角度看待问题,定制合适的生产计划表,自己还亲自到厂房和农民一起做生产。
记得在1934年8月,国军对我党连续施行围剿行动,我军只能向西迈进共赴长征。
在多种不利条件影响下,甘祖昌身处的湘赣军区亦需要赶快跟上大部队,进行长征。
此时,甘祖昌从后勤科长调任为司务长,他快速组织兵工厂的工人农民们改编成工人团,然后行动快速地朝西进军,准备跟随长征队伍。
可惜刚行军不久,老蒋便收到了风声,他自然是不肯放过这个用农民组成的工人团,于是快速发出两封电报,命驻守在附近的湘军、桂军出击拦截甘祖昌。
众所周知,桂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甘祖昌认为不能正面迎敌,于是暂避其锋,选择掩护隐藏的方式行军,最终成功逃脱,加入了长征大部队。
在长征途中,甘祖昌发挥出色的后勤能力,他组织战士挖野菜木薯,刮树皮掏草根,每到一处就寻找干净水源,提醒战士不要乱喝污水,避免生病延缓行军。
正是有了他的后勤输出,才让红军长征多了一份保障。
1939年,国军占据了陕甘宁地区,以此对我军施行威压,359旅奉命从一线回援陕北,一来是为了保护党中央,二则是协助增强生产力。
剧照
此时甘祖昌临危受命,负责促进诸多厂房,如鞋袜厂、棉花厂、纺织厂房、修械厂等部门的生产量,可是当时条件非常的艰难,这些厂房面临三大紧缺情况——无工人、无原料、无多余厂地。
为此,甘祖昌组织大家排除多重困难,没原料就着手派人去收购,没厂房就立马带人添砖盖瓦,日夜不停地建立临时工厂。
在他的领导下,同志们井然有序,干活积极,很快就建纺织厂,然后快速投入生产,将一批衣裤鞋袜,准时配送给359旅,让这10000余战士有了穿衣的保障。
甘祖昌在后勤工作上做出的成绩,受到了组织的表扬。
1941年,他被调职为359旅补给部的副部长。同年冬季,359旅奉命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甘祖昌身先士卒,努力领导生产工作,让我军实现了人人动手,丰衣足食。
1947年,甘祖昌同志进入二纵队后勤部门,一起解放大西北地区,随后被任职为第一兵团的后勤部长,随10万大军进军新疆。
可是要想顺利入疆,军粮补给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当地的环境十分恶劣,需要提前解决粮食问题,如果从中原大地运输过来,我军又没有足够的交通工具,况且路途遥远,运过来要花费很多时间,大军根本等不及。
甘祖昌
面对此情况,甘祖昌主动向领导提出建议,派一些先锋战士先去对新疆进行全面考察,他们一行人分为四个小组,朝四个方向,走了一遍戈壁的牧场,用时20余天。
甘祖昌回来后,开心地对领导说
甘祖昌
“找到办法了,新疆这三年来都是丰收,百姓把粮食都埋在自家地窖里,不给国军收走”。
领导皱眉道“咱们可不能学国军,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甘祖昌笑道“国军之前没收购牧民的羊毛,所以他们没有钱买茶叶盐油等日用品,咱们与苏联大使馆协商,用羊毛来换他们的日用品,到时再想办法找牧民换粮食”。
领导还是听不太明白,但他相信甘祖昌这个专门搞后勤的同志,于是按他的建议去办了。
数日后,苏联大使馆同意先拿出一大批盐、布匹、茶叶、粮食等物资,然后等他们用羊毛来偿还。
甘祖昌得到日用物资,先把后勤战士划分为诸多小队,命他们到新疆各地,用日常物资和银元换牧民的羊毛,并且同意用粮食也能换日常品。
牧民们的羊毛换完后,就出粮食换解放军的盐茶叶等物品,最终甘祖昌以此方式,把粮食留下,羊毛还给苏联大使馆,从中顺利的解决了军粮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甘祖昌心情激动,可转身一想,革命还没有完全的胜利,还有很多地区村镇等待着解放,为此他选择继续留在新疆,当后勤部长。
不久后,新疆革命地区,来了一个叫龚全珍的女子,在机缘巧合之下,甘祖昌得以认识龚全珍,两人很快陷入爱河,成了夫妻。
剧照
说起龚全珍女士,她其实比甘祖昌小十几岁。早年的龚家是个富裕家庭,龚全珍女士从小知书识礼,上过高中。
毕业后,她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为我国革命献出一份力量,于是瞒着父母,加入了革命。后来,龚全珍女士响应党中央的西部发展运动,来到新疆军区学校,成为了一名老师。
在其他同志的介绍下,甘祖昌和龚全珍认识了。
记得第一次见面时,甘祖昌十分的腼腆紧张,见到有高中文凭的龚全珍后,他诚实地说出自己小学还没毕业,不认识字,而且缺点不少,龚全珍捂嘴一笑说“你倒是讲讲你有哪些缺点?”
老甘憨厚一笑,缓缓道来,两人热聊了一个下午,感情速增。
甘祖昌是个老实人,初次见面对龚全珍的印象很好,但不敢主动追人家。老朋友得知后,就催他主动大胆一些,甘祖昌就胆子大了起来。
每天忙完工作,便跑去学校看龚全珍,后来干脆就以学习为名去班里的后排当了学生。龚全珍女士对此亦是笑而不语,她有时候下课了,会带一些孩童回家照顾,等他们的父母下班来接,甘祖昌就全程陪伴,有说有笑,还给孩儿们买零食。
学校其他的女老师见状,总是笑着问龚女士“你俩啥时候成婚啊”?
甘祖昌与妻子龚全珍
问得龚全珍很不好意思,可她心中早对这位大她十几岁的后勤部长,有了一定的好感定,可嘴上却迟迟不说,这让甘祖昌同志多少有些着急。
据说有一次,龚全珍向学校请假,说是要回老家探亲,甘祖昌在那边听说了,误以为龚全珍是要回家相亲,于是急忙追到火车站,一把拉住龚全珍表白。
车站上人来人往,甘祖昌勇气十足,指天发誓,称自己是个农村粗汉,但保证能让龚全珍过上幸福的生活。最终,龚女士为此感动,答应了他。
1953年,条件艰苦的他们,只是简单摆了一桌酒席,请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结婚了。虽然甘祖昌文化水平不高,但成亲那晚,自己还是写了一首情诗给妻子,这让龚全珍十分感动。
在新疆工作的日子里,甘祖昌给军队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敌军同样留意了他。
有一日,甘祖昌坐着公家车辆去郊外的生产厂巡查,当路过一座桥梁时,突然“轰隆”一声发生了爆炸,甘祖昌连人带车被炸落河。
周围的同志急忙组织起来,将他救起,送往医院治疗,这才捡回一条命。经过诊断,甘祖昌的头部受到严重碰击,嘴唇撞裂成三块,下巴也被磕断了,生命虽然抢救回来,但从此患上了脑震荡,需要长期服药,按时复检。
可甘祖昌听完后根本不按护士要求休养,出院后更是坚持投入工作,同事们劝他多点休息,可他就是不答应。甚至有好几次都在工作中,病发晕倒了,妻子得知后,更加不放心他。
1955年,甘祖昌虽为上过一线,后勤工作极其出色,被党中央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开国少将甘祖昌
可此时的甘祖昌因病情加重,导致工作效率没有以前高,他自己时常指责自己,很是内疚,觉得拖了党的后腿,霸占着后勤部长职务,干不了多少实事,于是就放弃高位主动请辞,退出工作,带着家人回老家当起了农民。
其实病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心里始终怀念家乡,想为家乡出一份力。
甘祖昌的请辞书
1957年,上级终于同意了他的申请,甘祖昌这才带着家人离开新疆军区,回到故乡。临走时,甘祖昌认真地对家人道“咱们回莲花县,路很远,尽量少带行李,给国家省点差旅费用”。
为此,甘祖昌一家十四个人,把全部行李压缩成三个行李箱回家了。
家乡的百姓得知革命英雄甘祖昌归来后,纷纷跑到村头迎接,当中有些人是出于敬重,可有些人却背地里看笑话,甚至有的干部经常为难和挤兑他。
可甘祖昌不以为意,安顿好家人,就投入了开荒耕田的工作里。
初冬时节,天气渐冷,甘祖昌也没有闲着,他对家人讲“咱们队里的人多,但耕田少,需要扩大田地面积,如果能把荒山开荒出来,种些庄稼多好啊”。
小儿子洪昌就嘟囔着说“爹,这荒山都是黄泥长不了庄稼,别白忙活了”。
甘祖昌听完皱眉道“土壤不好的话,那就是方法用不对,想当年红军在南泥湾时,土壤比这里的差多了,战士们还不是照样种出粮食”。
原来当年在南泥湾开荒,遇到很多黄泥土,可战士不愿放弃,坚持之下找对了方法,他们把地面挖得很深,足够令水份渗透泥底,这样就不容易被晒干,然后把表面的土层挖到6寸深左右空置出来,再继续深挖一尺,再把表层土埋在上面,庄稼就长成了,家人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行动了起来。
带头开垦荒地
最终,经过甘祖昌的勤奋努力,一些荒山慢慢被锄平,种上了新庄稼。
可是很多村民看到土壤不好,就劝甘祖昌放弃。而甘祖昌非但没有放弃,反而运用起多年前在南泥湾搞后勤工作的经验,把荒山表层的泥土全部挖开,在深泥底进行种植,此后庄稼就越搞越好。
百姓们见到甘祖昌在荒山种出粮食后,纷纷学习他的方法,很快就有不少人愿意加入甘祖昌的行动。在他的领导下,村民不停地开荒,把原本荒芜的山地都种上了庄稼。
在治田方面,甘祖昌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当时坊楼沿背村约有一千四百亩田地,有600余亩属于冬季水田,一年到头都有水,可是亩产量却仅有两百多斤,故此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大队得靠吃国家返销粮度日。
甘祖昌不甘心就这样下去,于是着力于改良冬季水田。他先是去看了六十多块冬季水田的土壤,突然想起当年在城里挖下水道排污的办法,于是急忙召集村干部开会,商讨对策。
生产大队的队长听完甘祖昌的排水方法后,表示赞同,答应先试搞一丘冬季水田看看。事后,甘祖昌不负众望,带领生产队改造冬季水田,采用城里的挖沟排水法,把冬季水田给成功改良了。
第二年,这些改良的水田迎来大丰收,全村人都吃上了饱饭,不用再靠国家返销粮度日。
大家为此大力宣传甘祖昌的改造水田方法。之后,全大队的人在甘祖昌的领导下经过三年改造,把水田的粮食产量提升了三百多斤。
1962年的春节,坊楼公社的刘书记兴高采烈地去给甘祖昌拜年。两人相谈一番,甘祖昌知道刘书记还有些问题没能解决,就爽朗地说“刘书记啊,咱全公社有八百亩的田地产量仍然只有四百斤,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啊”。
刘书记道“不瞒你说,我今日前来就是想向您老讨教这个问题的”。
甘祖昌一笑说“那咱们就合作”。
事后,两人一同进行修建水库,引水入田的计划。为了修建水库,甘祖昌每天5点就起来,赶往工地和小伙们工作,村民见他年老,劝他多休息,甘祖昌却笑道“我不累,咱们得赶在雨季前完成,不然到了春雨季节就困难了”。
最终在甘祖昌和村民的努力下,一座水库平地而起,高达19.5米,长至25米,名叫浆山水库。同年,近数千亩的水田,得到水库的水灌溉,粮食迎来大丰收,全公社的年产量,直接翻了一倍。
可甘祖昌的这些行为却遭到县里一些干部的反对,他们说甘祖昌在家开荒种果树,还养猪赚钱,是带头搞资本主义,甘祖昌怒吼“养猪种树是资本主义,那杀猪砍树就是社会主义吗!”
一事不成,县里干部又搞出了一个所谓的“新村图”,要求把农民的房子全部搬迁到山上,农民纷纷找来,甘祖昌听闻后,立刻赶往县里,对干部说“现在农民还穷,刚过上点好日子,你们这样大拆大迁,难道要让农民喝西北风吗?”
甘祖昌的一席话,让县里干部无地自容,有的干部见甘祖昌撑腰,一个个胆子也大了,不再附和。就这样,莲花县在甘祖昌的带领下,农民越过越好。
1975年,《人民日报》为了宣传甘祖昌少将的优良作风,以《万里征途不歇脚——记红军老战士、共产党员甘祖昌》为题,对甘祖昌的一生传奇事迹进行了报道。
一时间,该文几乎家喻户晓,大家口口相传,有的老人听完就当故事讲给孩子听。两年后的1977年,这篇报道文被选入江西省初中《语文》课本,在那个时期,这样的文章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
甘祖昌夫妇
正因如此,甘祖昌同志的事迹至今令人铭记,他虽不是一线战士,但却是我军后勤的保障。自加入革命以来,他不辞辛苦地付出,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从不轻易说放弃。
当自己受伤后,不愿拖国家的后腿,选择退伍回乡。在家乡的日子里,甘祖昌始终不忘养育自己的土地和村民,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开荒山耕田,改良水田,修建水库,让百姓的田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在家乡江西省莲花县病逝,终年81岁。
谨以此文纪念甘祖昌少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仓筹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angchou.com/6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