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后
概述
社会上的学士后是指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只发生活费,企业免交养老保险”,本质就是“零薪就业”。该观点的提出,引发了热议,称该方法是饮鸩止渴,不仅不能缓解就业压力,反倒可能让压力更大。
教育界的学士后是指北大青鸟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推出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产品。北大青鸟中关村中心是北大青鸟学士后教育的授权培训中心,该中心位于中关村南大街49号大华科技商厦三层C座,紧邻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周围名校名企汇聚,坐享“硅谷”之地利。
提议简介
“博士后是到了企业接着搞科研,硕士生、本科生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提高自身素质、缓解就业压力。”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提交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方案的建议》,为毕业生和企业解决就业、招聘难题。
据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在提案中,孙狄建议借用“博士后”模式,在企业中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为毕业生设立两年的见习期。“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见习期以2年为上限。此阶段内毕业生与企业签订见习合同,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也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孙狄建议,毕业生见习阶段的生活费由企业发放,企业免交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但需按实际发放的见习费缴纳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见习期间允许毕业生轮换企业。“这样不仅能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提供了更多选人机会,也使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有个过渡适应期,能为社会缓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孙狄建议市、区各级政府考虑为接纳“学士后”、“硕士后”的企业给予适当经济补贴,以示鼓励。
社会背景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昔日诸多家长及莘莘学子的心愿,如今只是一个飘渺的梦。洗马桶、修脚、搓背、保姆,人们印象中都是乡下人干的活,如今也成了大学生找工作竞争的目标。
而考研究生同样使众多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就业市场就是如此严峻,山沟沟里开出的条件都是要求研究生,研究生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与其再延长读书、实习时间,不如教会学生面对现实。不要挑三拣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卖个猪肉、青菜对于活跃市场经济,提高农贸市场整体经营水平也有着一定的意义。读了十几年的书,即使没文化,知识还是有的,未必做不出成绩。
反方观点
就业难,现在是个社会性问题,除了经济危机的原因,盲目扩招,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才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多干些解决就业的实事,不要动不动就在学生身上下功夫。
狄委员的建议本质上不过是延缓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方法,而非着眼于人才培养。学生专业水平的标准早已非常成熟,即学士、硕士、博士,在博士之后欲进一步提高研究水平,还可以进入科研机构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显然,博士后者,是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研究水平而设立。而“学士后”之类,着眼点显然不是专业水平—一般大学生毕业后要提高专业水平,完全可以考硕、考博,何需“学士后”、“硕士后”。
其实,孙委员对“学士后”、“硕士后”说得非常明白,“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见习,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只发生活费,企业免交养老保险”,其实就是“零薪就业”。这种“学士后”、“硕士后”制度的实行,不仅无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反倒可能让就业压力更加大,试想,如果企业能在两年内白用那么多“学士后”,还会正式招收员工吗?他们至少会想方设法少招员工,多用“学士后”,并以此来减轻成本,而就眼下看,“学士后”们实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
要让大学生都找到工作,还得踏踏实实发展中小企业,让更多企业走出困境,以期产生更多就业岗位;改变过去简单加工的出口产业导向,让企业产生更多技术人才、研究人才的需求;还应放开金融、电力等垄断性行业的服务性岗位,以扩大大学生就业途径。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出来,强大起来,才会产生更多岗位,而那种对学生就业玩“拖”字战术的想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毕业生终将还是一个没有归宿的“漂泊者”
毕业生权利保障缺失。毕业生见习阶段的生活费由企业发放,企业免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但需按实际发放的见习费缴纳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这是“零工资”的一个翻版。到企业见习,劳动保障这一块缺了腿,毕业生与家长都无法安心。而且实际操作中,如果企业连医疗保险、工伤保险都不缴,毕业生的权利没有劳动合同予以保障,又如何受法律庇护,拿法律维权?
见习企业角色很尴尬。毕业生来上班,却没有劳动关系;要分配一定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的岗位,却说走人就走人;不给事做却又要负担生活费等。企业接收见习生由市场机制变成了义务机制,看似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却违背了市场与效率的原则,不仅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让企业无所适从,影响企业用人上的唯才是用、因岗设人和各就各位。
虽然建议规定见习期间允许毕业生轮换企业,但没有固定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终将还是一个没有归宿的“漂泊者”,继续深造和事业发展都笼罩上一层阴影,对其心理影响并不比失业好多少。“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苦熬两年遭受“凌迟”,不如不做“学士后”、“硕士后”,拼命“找饭碗”或逼着自主创业“造饭碗”来得痛快。
“学士后”们对未来充满期望的,也变得敏感甚至自卑
“精力和‘经’力都不充沛,还面临着父母家人的期望和心理压力,有时候,会觉得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学生一语道出表面轻松的“学士后生活”背后隐藏的辛酸。“学士后”粗略算了算,发现每人一年的考研成本至少一万多元,“要是再考不上,真对不起父母这些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