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升学宴,也叫谢师宴,尊师重道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孩子升学了,家长总要感谢一下老师,升学宴也就应运而生,谢师可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也可以选择送自己动手做的贺卡等,升学宴会给师生情笼罩上物质化和庸俗化的阴影,不应提倡
高考战场的硝烟逐渐散去,“升学宴”的热潮也逐渐冷却。随着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纷纷“飞到寻常百姓家”。12年的寒窗苦读,莘莘学子们终于挤过了“独木桥”,马上就要进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录取通知书拿到手了,家长们心里一颗悬着的石头落地,多年的心血终于 见到了回报。孩子就要远行,家长不舍;孩子上大学,家长脸上又添光。“高兴嘛,高兴的事情就要请大家共同热闹热闹,也是为了给孩子饯行。”一位准备给孩子办升学宴的家长这样说道,加上商家的吹捧,社会的潮流,你请我请大家请,于是,“升学宴”就如八九月的天气一样火热起来。面对应接不暇的“升学宴”,准大学生和家长们每天来回奔波,孩子喊累,家长无奈,教育人士也表示担忧。“这样的‘礼尚往来’其实浪费了我们很多时间,我倒很想安静些过完暑假,好好做一些上大学的准备。只是大家都觉得办个宴席一来可以表示谢意,二来正式宣布自己考上大学了。同学们只要考上了大学,领到了录取通知书,很多都会在父母的资助下邀约好友办‘升学宴’,你如果不办,别人就会认为你没考上大学,自己面子上也挂不住。”考上西南交大的小王的这番话,道出了毕业生开“升学宴”的普遍心理。
角色心理家长都是为了子女和那张“脸”
“孩子考上大学,是家庭的一件大事,更是孩子一生的一件大事,作为父母,请一些亲朋好友共同为之庆祝,这是无可厚非的。”今年女儿考上大学的张女士对女儿的“升学宴”很期待。许多家长都表示,孩子经过了12年的寒窗苦读,考上大学是件大喜事,值得庆贺一下。“我们这代人没读多少书,现在生活好了,基本都安定了,平时朋友们在一起聊天都喜欢比较谁的孩子更优秀。孩子考上大学是很光彩的事情,办办宴席高兴一下是应该的。”做生意的王先生说道。
“升学宴”纷纷兴起,纷至沓来的“红色名片”也让不少家长烦恼。
升学宴“前年我儿子考上大学时,我们办了几桌酒席,也收了亲朋好友一万多的礼金。可这两年来,朋友的孩子也陆续考上大学,办了‘升学宴’,我返还出去的红包早就超过我前年收的礼金总额了!”张先生向记者倾诉,“最近我收到了二三十张朋友孩子‘升学宴’请柬,这样的宴会在我看来要成了‘募捐宴’了!”
据张先生称,他是个做生意的人,结识的朋友自然就多,而且个个都是有经济能力的人,出手非常阔气,当这些人邀请你去参加“升学宴”时,既为了工作,也为了面子,再怎么也得带上上百元的红包去赴宴,这样的宴会吃起来很让人头痛,而且孩子见多了这样的场面也不是很好。一些酒店打出优惠政策招揽举办升学宴的顾客 据了解,许多市民对于是否参加朋友邀请的“升学宴”很难抉择。一些家长赞同张先生的观点,认为“升学宴”给家庭带来了不应有的苦恼和经济负担。他们认为现在的“升学宴”已经悄然变味,有的家长已经不是庆祝孩子升学成功,而是以“升学宴”这种形式收礼钱。
社会回音“升学宴”最好不办
“升学宴”这个近几年在八九月份发生很频繁的社会现象,因其主角是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准大学生”,市民们对此都很关注。在记者的采访中,高三教师刘老师向记者表示,他不支持举办“升学宴”。“这样吆五喝六地大摆升学宴,似乎一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会使得个别学生也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一路平坦,直至飞黄腾达。”刘老师向记者讲述了“升学宴”可能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退休教师何老师也表示了这样的担忧,办宴席有的家长有种攀比的心态,如果孩子在尚未走向社会时,就受到这样的不良风气的熏染与影响,容易在他们中形成一种攀比现象,他们不比成绩比经济、比排场。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刻苦精神有可能受到影响,过早地接触一些社会习气,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不利。殊不知,升入大学仅仅是人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以后拼搏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一个人受教育,绝不只是大学时光,而是终身受教育。
声音“宴”压群雄 不如以德服“子”
事实表明,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多种声音都表示对“升学宴”好感不大,可为什么此现象却方兴未艾呢?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讲排场、面子这个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割舍不掉的“传统情节”。婚宴、丧宴、寿宴、升迁宴、发展到现在为了子女的“升学宴”,谁办的排场大,谁请的档次高,谁办的宴席“宴”压群雄,谁的脸面就最光彩,就给子女提供的帮助最大?其实不然。
刚高中毕业的孩子们在智力发育、道德形成等方面都还处于成长阶段,这一时期所接受到的信息对其以后道德品质的形成非常关键。过多的铜臭味、烟酒气会对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不良的影响。以前那种全村人一起凑钱、放鞭炮一起欢送某家孩子上大学的感人事情已经很少,进入大学后,都是一群年轻的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彼此间可能都会觉得迷茫和缺少参照目标。,在进入大学前的这段时间,家长们与其花很多的钱财和精力去宴请宾客,倒不如好好陪孩子聊聊天,看看书,讲讲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拜访些德才兼备的前辈,听听一些过来人的建议,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化、影响孩子,这样做倒还来得实在些。
相关报道集体游”取代“升学宴”
烟台市区某单位6位已经接到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家长因为嫌举办升学宴太破费,日前组织了一场简单的“集体游”活动取代升学宴。仅此,就省下两万余元酒席钱。
其他
“到底该怎么样庆祝孩子的高考成功才合适呢?难道非得举办升学宴吗?”在芝罘区一家单位上班的49岁的刘先生说,他的女儿已被北京一所高校录取,他本想把同事请到一块,摆上几桌升学宴。但他和妻子却在为举办什么标准的“升学宴”而发愁,因为如果举办升学宴的话,一定会欠下许多“人情债”。凑巧的是他们单位有6位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时,他发现其他同事也都在为要不要举办升学宴而发愁。“要是摆‘升学宴’的话,每个人需要参加6次,太浪费了。”尽管升学宴上可以收到不少礼金,可等到别的同事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举办升学宴的时候,还是要还的,“大家一合计,倒不如搞一个集体游,把同事、亲戚和孩子集合在一块,大家一块出去好好聚聚。”刘先生说,,大家决定都不互相送红包了。张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举办一次升学宴需要花费4000元左右的话,他们6家至少能节省两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