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晶体
基本解释
准晶体亦称为“准晶”或“拟晶”,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具有与晶体相似的长程有序的原子排列,不具备晶体的平移对称性。根据晶体局限定理(crystallographic restriction theorem),普通晶体只能具有二次、三次、四次或六次旋转对称性,准晶的布拉格衍射图具有其他的对称性,例如五次对称性或者更高的如六次以上的对称性。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丹·舍特曼是第一个正式报道发现了准晶的人。1984年他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同事们在快速冷却的铝锰合金中发现了一种新的金属相,其电子衍射斑具有明显的五次对称性。
准晶体 - 定义
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物质的构成由其原子排列特点而定。原子呈周期性排列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原子呈无序排列的叫做非晶体,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叫做准晶体。准晶体具有独特的属性,其坚硬又有弹性、非常平滑,而且,与大多数金属不同的是,其导电、导热性很差,在日常生活中可用来制造不粘锅、发光二极管、热电转化设备等。
准晶体 - 发现
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科学界对固态物质的认识仅限于晶体与非晶体,而随着以色列化学家丹尼尔·舍特曼的一次偶然发现,固体物质中一种“反常”的原子排列方式跳入科学家的眼界。从此,这种徘徊在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另类”物质闯入了固体家族,并被命名为准晶体。
1982年4月8日,丹尼尔·舍特曼在铝锰合金冷冻固化实验中观察到合金中的原子以一种非周期性的有序排列方式组合,具有这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在当时理论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1984年底,丹尼尔·舍特曼等人宣布,他们在急冷凝固的Al Mn合金中发现了具有五重旋转对称但并无无平移周期性的合金相,在晶体学及相关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不久,这种无平移同期性但有位置序的晶体就被称为准晶体。
准晶体概念提出之时,权威界认为其颠覆了固态物质的分类方式,被认为是无稽之谈,受到巨大质疑,丹尼尔·舍特曼也被迫离开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化学家成功在实验室中合成出多种准晶体结构。
20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科学家卢卡·宾迪和同事在俄罗斯东部哈泰尔卡湖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这种新矿物质由铝、铜和铁组成。分析表明,“准晶体”这种结构能天然形成而且也能在自然环境下保持稳定。
准晶体 - 结构
物质的构成由其原子排列特点而定。晶体是指原子呈周期性排列的固体物质,单晶体都具有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像食盐晶体是立方体、冰雪晶体为六角形。而原子呈无序排列的则叫做非晶体,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外形,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叫做准晶体。也就是说,准晶体具有完全有序的结构,又不具有晶体所应有的空间周期性。
人们普遍认为,准晶体存在偏离了晶体的三维周期性结构,因为单调的周期性结构不可能出现五重轴,但准晶体的结构仍有规律,不像非晶态物质那样的近距无序,仍是某种近距有序结构。
尽管有关准晶体的组成与结构规律尚未完全阐明,它的发现在理论上已对经典晶体学产生很大冲击,以致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建议把晶体定义为衍射图谱呈现明确图案的固体(any solid having an essentially discrete diffraction diagram)来代替原先的微观空间呈现周期性结构的定义。
准晶体 - 区别
与非晶质体的区别在于其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的排布是有规则的;
与晶体的区别在于其规律性并不表现为质点的周期性平移重复,而是配位多面体呈自相似的定向有序分布。
准晶体 - 应用
准晶材料的应用主要作为表面改性材料,以及作为增强相弥散分布于结构材料中。在实际生活中,准晶体早已被开发为有用的材料。最常见的不粘锅炊具,因为准晶材料具有耐蚀耐磨等特点,用于不粘锅表面更抗腐。
在隔热性能方面,相比泡沫、纤维、金、银、镍、铝箔等传统隔热材料,准晶体具有密度小、耐蚀和耐氧化的优点,在航空和汽车工业的发动机等部件中,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
以前,航空航天工业中,飞机座舱和驾驶舱内常用泡沫塑料、超细玻璃棉、高硅氧棉等材料,而现在,科学家们正研究用准晶体材料来替代这些传统材料。,准晶体还被用作太阳能工业薄膜材料。因为准晶体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能(高的红外传导率)和足够的热稳定性(抗氧化及扩散稳定性),可应用于太阳热能工业。
,准晶体材料还可以作为结构材料增强相的应用、储氢材料、半导体材料以及热致发电材料等。目前各国化学家也正在研究准晶体材料在真空镀膜、离子注入、激光处理、电子轰击、电镀等方法制备准晶膜的应用。
在生物学中,Bernal 和 Fankuchen (1937) 对纯化的TMV(烟草花叶病毒)制剂应用了X射线分析法。他们获得了病毒(粒体)杆宽度的准确估值,而且表明用盐使病毒沉淀产生的、有规则地进行二维排列的针形体应为准晶体(paracrystal)而非真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