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生活常识 2023-04-21 19:42生活常识www.wozhengxing.cn

  简介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18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主战派官员,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生平大事记

  辛弃疾

  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

  五月十一日(公历与5月28日)生于山东历城之四风闸。

  宋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1147年)

  自谓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或在本年前后。

  宋绍兴十九年、金海陵王天德元年(1149年)

  辛弃疾10岁。

  有师事刘瞻、蔡松年之说。与党怀英同学。

  宋绍兴二十三年、金贞元元年(1153年)

  辛弃疾14岁。

  领乡举。

  宋绍兴二十四年、金贞元二年(1154年)

  辛弃疾15岁。

  第一次赶考失榜后有燕山之行或在本年。

  宋绍兴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1157年)

  辛弃疾18岁。

  第二次赶考失榜后有燕山之行或在本年。

  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年)

  辛弃疾21岁。

  祖父辛赞之卒至晚在本年。

  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

  辛弃疾22岁。

  金攻宋。鸠众二千人起事,隶耿京,为掌书记。

  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年)

  辛弃疾23岁。

  与贾瑞(义军中独稼轩知书礼)受命奉表南归,正月十八日至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闰二月,缚张安国至建康就刑。差江阴签判。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

  辛弃疾25岁。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

  宋乾道元年(1165年)

  辛弃疾26岁。

  漫游吴楚。与济南同乡周孚订交。上表《美芹十论》,任广德军通判。

  宋乾道二年(1166年)

  辛弃疾27岁。

  漫游吴楚。任广德军通判。

  宋乾道三年(1167年)

  名称陈冬至 1999年作 辛弃疾像 立轴

  辛弃疾28岁。

  漫游吴楚。任广德军通判。

  宋乾道四年(1168年)

  辛弃疾29岁。

  通判建康府。与史正志、叶衡、赵彦端等交游。始作长短句。

  宋乾道五年(1169年)

  辛弃疾30岁。

  在建康通判任。

  宋乾道六年(1170年)

  辛弃疾31岁。

  召对延和殿,上两疏。迁司农寺主簿。

  宋乾道七年(1171年)

  辛弃疾32岁。

  在司农主簿任。作《九议》上虞允文。

  宋乾道八年(1172年)

  辛弃疾33岁。

  出知滁州。建奠枕楼。妇翁范邦彦之卒,最晚当在本年。

  宋乾道九年(1173年)

  辛弃疾34岁。

  在滁州任。上表天子,奏议国事,未果。

  宋淳熙元年(1174年)

  辛弃疾35岁。

  辞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因叶衡荐,召见,迁仓部郎官。

  秋游建康赏心亭,作《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宋淳熙二年(1175年)

  辛弃疾36岁。

  在仓部郎官任。六月,出为江西提刑。扑灭茶商军,加秘阁修撰。

  宋淳熙三年(1176年)

  辛弃疾37岁。

  在江西提刑任。秋后调京西转运判官。

  宋淳熙四年(1177年)

  辛弃疾38岁。

  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与范成大游渚宫。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

  宋淳熙五年(1178年)

  辛弃疾39岁。

  在江西安抚使任。召为大理少卿。初识陈亮。秋,出为湖北转运副使。

  宋淳熙六年(1179年)

  辛弃疾40岁。

  春,改湖南转运副使。秋,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是年作《摸鱼儿》(更能销几番烟雨》;进《论盗贼札子》。

  宋淳熙七年(1180年)

  辛弃疾41岁。

  在湖南安抚使任创置“飞虎”军。冬,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

  识拔赵方。

  宋淳熙八年(1181年)

  辛弃疾42岁。

  在江西安抚使任。与曾丰、黄人杰等游。冬,改除浙西提刑。旋因台臣论列罢职

  归带湖。筑带湖新居,名“稼轩”,终身以此为号。

  宋淳熙九年(1182年)

  辛弃疾43岁。

  带湖闲居。范开从学。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

  辛弃疾46岁。

  于期思得瓢泉。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辛弃疾48岁。

  居带湖。主管冲佑观。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

  辛弃疾49岁。

  范开编《稼轩词甲集》成。友人陈亮过访瓢泉,留连十日乃别。作《贺新郎》(老大哪堪说)等。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

  辛弃疾50岁。

  居带湖。杜游来访。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

  辛弃疾52岁。

  居带湖。奉福建提刑之命。

  宋绍熙三年(1192年)

  辛弃疾53岁。

  在福建提刑任。秋,摄帅事。岁末,召赴临安。

  宋绍熙四年(1193年)

  辛弃疾54岁。

  召见,迁太府少卿。秋,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与先人来廷绍相识。

  宋绍熙五年(1194年)

  辛弃疾55岁。

  在福建安抚使任。秋,罢职。陈亮逝世。

  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

  辛弃疾56岁。

  卜筑瓢泉居所。

  宋庆元二年(1196年)

  辛弃疾57岁。

  带湖住宅被焚,移居瓢泉。

  (此前稼轩长短句多雅适,未有“豪放派”之锋芒)。

  宋庆元四年(1198年)

  辛弃疾59岁。

  居瓢泉。与吴绍古时相过从。

  宋庆元六年(1200年)

  辛弃疾61岁。

  居瓢泉。为文祭朱熹。

  宋嘉泰元年(1201年)

  先人来廷绍出知绍兴府,辛弃疾喜曰“来君来,事济矣,祖宗耻,可雪矣!”

  宋嘉泰二年(1202年)

  辛弃疾63岁。

  居瓢泉。

  宋嘉泰三年(1203年)

  辛弃疾64岁。

  三年底或四年初,为先人来廷绍作墓志铭。

  《稼轩词乙、丙、丁集》俱成。遂得《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夏,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疏奏州县害农六事。十二月,召赴临安。

  辛弃疾初识陆游,多有嘉和。曾赠一庐与陆游,陆游不受。

  宋嘉泰四年(1204年)

  辛弃疾65岁。

  正月,召见,言盐法、陈伐金事。加宝谟阁待制。三月,差知镇江府招兵万余人。

  宋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66岁。

  刘过来访。六月改知隆兴府,旋因言者论列,与宫观。秋,归瓢泉。

  宋开禧二年(1206年)

  辛弃疾67岁。

  奉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进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改试兵部侍郎,均辞免。

  召赴临安奏事。

  宋开禧三年(1207年)

  辛弃疾68岁。

  与在京宫观。八月,病归瓢泉。九月,金人言取韩侂胄首级,韩大怒,立招稼轩进京,进枢密都承旨,上章陈乞致仕。九月十日卒。葬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

  文学史上的感人篇章——辛弃疾陈亮“鹅湖会”

  公元1187年10月(宋淳熙十四年),退居在德寿宫的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病故,此前一直有种说法,说是宋孝宗本人是有北伐收复故土之志的,只是限于对高宗要尽“孝道”,所以谨守高宗的“议和路线”,无法北伐。陈亮也是相信这一传闻的士人之一,高宗病逝的消息传来,陈亮十分兴奋,采取了三项重要行动

  1、亲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一带考察地形,为北伐做准备。他还在京口买了套房子,他一向主张朝廷北伐的第一步就是迁到南京,而京口又是从南京北伐出发的第一个重要码头,他买房子的意思是管你朝廷迁不迁都,我先把家搬在这里,先给自己个人设了个“北伐前线指挥部”,有些书生气的可爱,但其激切赤诚之心也令人感动。

  2、第三次上书孝宗皇帝,明确说此前陛下固守对高宗的孝道而不提开战之事,现在高宗已去,与金人的和议可以不守,应立即派太子做“抚军大将军”,在建业建立前线指挥部,筹划北伐大计。

  3、他分头致书朱熹和辛弃疾,约两人前往鹅湖一会,共同讨论高宗去世后,可能出现的北伐局面及自己的对策。

  当时,已有风闻朱熹和辛弃疾将被重新启用,辛弃疾是天下闻名的主战派,朱熹也是主张北伐收复故地的,尽管不那么强烈,但他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朝野中门生故旧甚多,极有影响力。陈亮认为,一旦这两个人出山受到皇帝重用,北伐大业必然可成,所以,邀两人去鹅湖会面。陈亮选择鹅湖倒不是出于对双方“面子”的考虑,而是因为辛弃疾此时在鹅湖附近的瓢泉又修了一套新宅子,住在那里,据说风光不错,那里既就辛弃疾的方便,又可使朱熹故地重游。

  朱熹开始答应了这个邀请,但最终爽约没来。辛弃疾却如约守信,在家中恭迎陈亮的到来。

  公元1188年(淳熙十六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沿浙赣道直赴信州,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在信州会见了辛弃疾。其时,辛弃疾正患病卧床,陈亮的到来使他十分兴奋,两人雪中煮酒,纵论天下大事,十分痛快。辛弃疾以其出神的文笔记录下了两人第一天会谈的情景“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准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陈亮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凌晨即起,舞剑练武。这时的辛弃疾,年龄已近50岁,二十年的仕宦飘泊、6年的乡间退隐,加上岁月的无情侵蚀,已使他筋力衰退,兴味懒散,他开始生病,肚子也挺起来,有了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嗜睡、口渴,头发也谢顶了,甚至还掉了几颗牙齿。身体的老病与精神的抑郁使他已经荒疏了武艺的习练,他饮食起居无度,因过量饮酒加重了病情,发誓罢酒又罢不了,早晨也难得起早,晏睡似乎成了习惯。陈亮的到来让病中的辛弃疾重新燃烧起生命的力量。陈亮当时也已45岁了,仅比辛弃疾年轻三岁,而且三次考科举不中,此时还是乡间一介布衣,却保着一位职业军人时刻在岗的军事素养,他的昂扬斗志和火热激情,使辛弃疾又回到了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状态,病也不知不觉地好了起来。两人在瓢泉、鹅湖游谈数日之后,便南下到靠近福建的紫溪去等朱熹,这里离朱熹所住的崇安不远,朱熹只要走100里路,出分水关便北上便可相见。但朱熹最终爽约没来,他后来致信陈亮,解释自己爽约不到的原因是自己不愿参与政事,只想在山里过着读书隐居的日子。其实真正的原因完全不是他嘴上说的“淡泊自处”的动机,而是一种功利盘算。当时,朝中周必大要当宰相,王蔺要任枢密使。这两个人都是辛弃疾的政治对头,就是王蔺出手将辛弃疾弹赅落职的,但这两个人与朱熹的关系却很好,外界称他们同为“道学”一党。朱熹是担心自己再与辛弃疾搅在一起,引起周、王的误会,影响自己出山当官的前途,所以,借故不来。若他真是甘于在山中过着“吃菜根、读闲书”的淡泊生活,何必又在不久后,获得漳州知州的官职后便马上出山就职呢?

  其实没了朱熹,辛、陈两人聊得更痛快,他们两位都是军事地理大家,做的都是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真学问,没有朱熹的那些“王霸义利”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题。他们两个人有很强的互补性辛弃疾久历行伍,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亲自两次潜入到金人的首都燕京(今北京)侦察形势,他所积累的丰富的战场经验和实际考察所获得的地理地形知识是陈亮望尘莫及的,迄今为止,这位立志北伐的乡间布衣所到过的最北的地方只是建业(今南京),所以,在这方面,他要向辛弃疾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以军事地理方面的观点为例,陈亮曾主张由东、西两线出兵北伐,而辛弃疾却主张只把山东一个方向作为第一步实际攻击方向,待宋兵控制山东、打乱敌人的防御系统后,再由其它方向相机进兵。这一思路无疑更符合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击一个方向的军事科学原则。再比如,陈亮主张把迁都建业作为北伐的第一个重要的军事举措;而辛弃疾则认为,迁都建业,只具有象征意义,并不具有真正的军事地理价值。如果朝廷真有心北伐,首都放在哪里倒无所谓,犯不上为这等事儿太费心思。这些方面的见解,应该说要比陈亮高明些的,所以,陈亮说他们的“话头多合”。而陈亮身上洋溢着的理想主义热情也是辛弃疾所久违了的美好感情,激发得他仿佛又回到了“族旗拥万夫”的青春岁月。两人热烈交流了十天,第十一天,陈亮飘然东归。陈亮走后的第二天,辛弃疾难过得受不了了,驾车抄近路想把陈亮追回来。陈亮回去走的是从紫溪经永平、江村到茶亭的官道,辛弃疾久居铅山,熟悉地形,他以为抄一条乡间小道,比官道近三分之一的路程,可以追上陈亮。不想,这一天又降大雪,辛弃疾追至芦溪河渡口的鸬鹚林,天色已晚,雪深泥滑,车马无法前行,他只能就近在方村独饮(今铅山县青溪镇方村,与青溪镇隔芦席河相望),饮后又往回走,赶到泉湖村时,又过不了铅山河,只好投宿在泉湖村吴氏回望楼,夜晚闻有邻人吹笛,悲不堪闻,在长笛悲歌的大雪夜晚,辛弃疾写下了这阙《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花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箫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仿佛心有灵犀,是夜,旅途中的陈亮竟也无眠,做书向辛弃疾索词。回到家中,真收到了辛弃疾寄来的《贺新郎》,陈亮便将当夜在旅途中的书信和自己依辛弃疾词原韵所做的和词一同寄给辛弃疾,其词曰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辛弃疾收到此词后,又用前韵再复一首《贺新郎》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陈亮接词,再和一首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出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把、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此后,二人不断有书信往来,一年后,陈亮用原韵再赋《贺新郎》以寄辛弃疾,回忆去年的相聚,这时,辛弃疾还没有复出,所以,两人的词中都带着一些悲观的苍凉。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辛弃疾的回词是一曲著名的小令《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艺术造诣

  辛弃疾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传世名篇

  辛弃疾 词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词题《花菴词选》作“暮春”,《草堂诗余》作“春晚”。作者自题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此词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时所作。

  原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登建康赏心亭”。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不久,向孝宗献奏《美芹十论》,畅论抗金大计,朝廷不纳。乾道五年(1169)辛充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登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花菴词选》作“感兴”。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大理少卿,出任湖北转运副使,乘舟溯江而行,作此词,是年三十九岁。此词写舟中所见所感。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行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要寻,今犹昔。

  草书辛弃疾词

  题解

  见《嫁轩长短句》。题为“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曾筑书堂于上饶西之黄沙岭,往来其间。这首词当作于此时。此词描写农村夏夜景物,有明月、清风、疏星、小雨,有蝉声、蛙声,还有稻花的香气,在宁静的气氛中蕴含着一片生机,反映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恬适心情。风格清新活泼,笔调灵活轻快,乃描写田园风光之佳作。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题为“书博山道中壁”。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以前。博山在江西上饶附近,风景优美,作者闲居上饶时,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作词甚多,此即其一。此词以“少年”时春花秋月的闲愁和“而今”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哀愁作对比,在“欲说还休”中包含多少政治上遭受打击、恢复大业难以实现的痛苦。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主要成就及影响

  辛弃疾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故居及墓葬

  山东济南辛弃疾纪念馆

  在济南小清河畔,有一个乡镇,名叫遥墙镇,那就是名闻遐迩的宋代杰出词人辛弃疾的故乡。他就是在那里起身,拉起队伍抗金的。为纪念先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历城区政府在遥墙镇四凤闸,修复了辛弃疾故居,兴建了辛弃疾纪念馆。

  这组仿宋建筑群,大门是巍峨壮观的四柱三门石坊,正门横额有中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辛弃疾故居”五个大字。穿过石坊为六角碑亭,石碑正面刻的是稼轩公遗像,下方碑文是“辛公稼轩,名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凤闸村。”背面刻的是“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末”。碑亭后面是雄伟的辛弃疾塑像,像高2.8米,用家乡历城特产“绣川绿”花岗石雕塑。

  辛弃疾死后葬于江西上饶的永平镇,陈家寨乡彭家湾村的牛皮岭半山腰,现存墓碑为辛弃疾后人在清年间所立,墓道很短,有撰并书之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评价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Copyright@2015-2025 www.wozhengxing.cn 我整形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