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
个人简介
于光远,男,(1915年7月5日——2013年9月26日)中国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光远原姓郁,名锺正,于光远是入党后起的名字。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5年于光远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7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1978年兼任马列所第一任所长。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于光远曾任中宣部科学处和理论宣传处处长,1964年至1982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1975年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于北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
生平简历
于光远,前中顾委委员、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名誉院长,1934年由上海大同大学转入清华大学,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兼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1948~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2000年担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名誉院长等职。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担任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学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等团体的理事长或会长。
于光远兴趣非常广泛,关心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问题。脑勤、手勤、腿也勤,虽现年事虽高,但仍“坐轮椅,走天下”。近又要求自己要现代化,尝试与因特网打打交道。于光远曾经破格录取一位英语分数不够地学生为自己的硕士。传为佳话。
于光远先生于2013年9月26日凌晨3点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
研究成果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他参与组织有关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再生产、经济效果、经济发展速度与比例等重要经济理论的讨论。1959年提出必须重视经济效益。70年代 后期,他驳斥了所谓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论调,认为唯生产力论是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到底为生产力所决定,唯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优越性时,他指出,衡量一种生产关系优越与否或何种生产关系更为优越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看它能否最好地促进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何种社会主义
所有制形式先进,何种形式落后,一定要放到与生产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而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也要运用这一标准。关于按劳分配理论,他指出按劳分配不但不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且是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在我国不存在按劳分配贯彻过分的问题,而是贯彻不够。1978年他提出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
1979年他提议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的讨论,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问题和最终产品联系起来,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目标,应该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产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要以最终产品增产的状况作为衡量整个经济工作成绩的尺度。,他将全社会的使用价值生产和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统一起来,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是从属于全社会的使用价值生产的。20世纪70年代末,他对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发展提出计划地发展应当包含有计划地适应外界变化,在存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计划应当和市场的变化相适应,不仅指导性计划是如此,指令性计划也是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就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他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继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又一次生产关系上的伟大变革。早在1977年,他就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曾支持一些新的经济学科如生产力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学、技术经济学的创立,并对经济效益学、教育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重要著作
于光远发表的学术著作与政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政治经济学》(1952)
《论半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产品分配》(1955)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958)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上、下册,1977—1978)
《谈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1978)
《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1978)《试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C、V、m》(1979)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丛书》(1982)
《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85)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5卷,1980—1991)
《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
《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杂记》
《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
《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
《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
《同伪科学至少还要斗一百年》
《我的教育思想》等
1993年起,开始出版随笔散文,有
《古稀手记》
《碎思录》
《文革中的我》
《朋友和朋友们的书》
《窗外的石榴花》
《论普遍有闲的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