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文学(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周公文学史上的哪个故事相似?)
1、周公与王莽的典故(字数控制在50以内)
1、周公典故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了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2、王莽典故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出处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原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我送给你一种解决疑问的办法,这个办法不需龟甲,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毕恭毕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
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放言五首·其三
流水胡译《资治通鉴》
(1)走上革命路
王莽同志公元前四十六年生,据说与西夷圣人耶和华他儿子是同一天生日滴,可惜今天已完全不可考据了.
王莽同志初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是在革命胜利前的永始元年(公元前一六年)的一段记述里.他当太后的姑姑可怜他爹早死,没当上省部级干部,也算是贫下中农,就收养在东宫学习,王莽同志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经常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嘿嘿,好象又记错了耶,这是周太傅说过滴)从来不跟他那些当将军的堂兄弟攀比什么声色犬马。
王莽同志为人恭顺节俭,勤身博学,穿着打扮就如普通学生;对老母及寡嫂十分孝顺,收养了兄长的孤儿,行为举容止非常得体;对外结交了许多英才俊杰,对几个叔叔,恭敬有礼。他叔叔大将军王凤生病,王莽同志全心全意侍候病人,亲自尝药,忙的脸都没时间洗,连续几个月,都没脱衣睡觉(不洗澡的毛病是这时候养成的?嘿嘿)。王凤逝世前,专门把他这个侄子托给太后及孝成书记,王莽同志被安排了个黄门郎锻炼,很快就当上了射声校尉。时间长了,叔叔们都很感动也很看重王莽同志,甚至他叔叔四川省长王商上书,愿意把封地分分封给他。(看看王莽同志的人格魅力,感动中……)
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中郎陈汤等当时的名士,都为主席美言,孝成书记从此认为王莽同志是个人才,太后更不会胳膊肘向外拐了。五月,王莽同志当上了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正式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王莽同志官越坐越大,人却越来越谦虚谨慎,连小车都不坐了、衣服什么的也送人,家里那个清贫啊,(不过有没有稿费,俺就不知道了);赡养许多贫苦的名士,广泛团结将、相、卿、大夫各阶层民主人士。所以不光各级党政一把手推荐他,市井小民也争相谈说,声誉日隆,超过了他那几位叔叔。公元前八年, 红阳侯作乱,王莽同志揭发大奸臣,孝成书记称赞他忠直,让他出任国防部长,主管全国征战和用兵,那一年王莽同志年仅三十八岁。
王莽同志年少得志,继承他四个叔叔的事业辅佐孝成书记,对自己要求就更严格了。请了很多贤良做谋士,工资,奖金全用来给他们,自己却越来越愈为节俭,他老母生病,在京的公仆们按惯例派夫人们前来探望,王莽同志夫人出来迎接,衣服短短的,裙摆仅能挡住膝盖,(汉时尊者衣长),见到的人都以为是丫鬟,当知道是夫人时,皆大惊失色。(5555……)
(2)革命历程
伟大领袖教育我们,革命没有一帆风顺的。同样,王莽同志的革命道路也遇到过挫折。那是王莽同志四十岁那年,孝成皇帝病故了,哀帝即位,王莽同志的姑姑--皇太后又长了一辈成了太皇太后,也没了实权。哀帝的母亲丁太后、祖母傅太后,刚坐上位置没几天,就立刻开始了对王莽同志的政治迫害,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免了王莽同志党内外一切职务。(就这样,一群60岁的人,决定了一位40岁的同志退休回家养老了。)
王莽同志回到了家乡,这一待就是三年。王莽同志虽然不再是人民公仆,却时刻没有放松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举个例子说,他的二儿子王获失手杀死了家奴,王莽同志狠狠地责备了他,并让他自杀。这一点,在当时或后世,都是很难想象的。这三年中,学者、大儒、各级公仆上书为王莽同志喊冤的数以百计,可想而知王莽同志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一年,发生了日食,那时候人多迷信啊,都当成天谴了,赶紧让王莽同志回到了首都。
一年后,哀帝、丁太后等先后死了,王莽同志协助太皇太后驾临未央宫,收回了玉玺,一举平定了以国防部长董贤为首的三家村反党集团,董贤自杀。王莽同志担任国防部长,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决定迎中山王进京,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孝平皇帝。这一年孝平皇帝九岁,太后垂帘听政,并将所有政务委托给王莽同志。
元始元年正月,有四川一带的山民献来白野鸡(白雉),这可是周朝时出现过的祥瑞啊,于是大臣们都说是王莽同志的功德,导致周朝时白雉之瑞重现,一千年出一回啊。过去贤明的皇帝,遇到臣子有大功,就封他好的名号,比如周公。现在王莽同志有定国安汉家的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多给封地和奖金。太后允许了。可王莽多谦虚的一个人啊,他上书“我和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共同定的策略,要论功行赏,就赏他们吧,别带着我。”太后下诏“你有安帮定国的功劳,我不能因为你是我侄子就不褒奖你。不要推辞。”王莽同志多次上书称病推让。不得已只能接受了太傅、安汉公封号,但把封地和奖金又都退了回来,并说愿等百姓都富足了,再赏我吧。太后、大臣们都不同意,而王莽同志坚决不要,并建议全部转赏他人。(《平纪》中有记载“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情操啊,感动ing。)
王莽同志主政后第一件事想的就是百姓,他想到以前丁、傅太后当权时,荒淫奢侈,百姓贫苦,他从家里拿出一百万钱,田三千亩,交给大司农。以帮助贫民。在他的带动下,各级官员进相效仿捐献。每当发生水旱灾难,王莽同志就难过地只吃素,左右谁劝也没用。太后知道后感动啊,特地下诏“听说你忧国忧民,又不吃肉了。今年丰收了,你又公务繁重,为了国家你要爱惜身体啊,为了人民,你就吃一口肉吧。。。。。。” (晕,这话耳熟)
王莽同志又想到中国虽然已经安定了,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啊,于是派使者带着资金技术四处援建,终于感动得四方来朝,北方匈奴单于上书“我才知道中国原来是这么的伟大,我们一定要学习你们的先进制度。” 南面黄支国(印度)自三万里外进贡来犀牛,东夷王(日本)派人渡过大海奉上国宝,西面的羌人(西藏一带)更厉害,直接要求加入中国版图,还说了多亏有了太后和安汉公的英明领导,多亏了中央的民族政策,俺们那儿现在“禾苗一丈多高,一粒谷子里都有三颗米,地里不种都往外长,泉眼里冒的全是酒。。。。。。四年来,羌人没有任何疾苦,所以想回归啊,请在我们那里设自治区吧”(牛啊,比亩产万斤还牛!)
流水旁白根据一些朋友的建议,流水改变一下写作的格式,边译边评。且不再将古文对照贴出,但绝对保证不超出原文范畴,今天这两篇原文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一至卷第三十六
3。伟大的革命实践
大经济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王莽同志渐进得国过程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没有在一片血海中构建立他的新中国,立国后,又善待了来归的前朝儿皇帝,还给他正部级的待遇,这比后世很多朝代都强的多,也确实很难得。
王主席本人是学生出身,渐进的过程又长达三十七、八年,对民间的疾苦十分了解,对旧社会贫富差距、奴隶制度等深恶痛绝。为了改善这种不公平和铲除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罪恶,为中国人民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他毅然决然地背负起了。新政府成立后,即实施一系列的新政策,让流水逐条来解读一下
是实行王田制度,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了的土地,一律没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或家属。没有土地的农夫(佃农),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这就是实行土改啊,土地国有,打倒地主,农民稳定了,国家就稳定,高瞻远瞩!伟大!)
颁布了“私属令”,将奴婢改称为“私属”,禁止买卖,违令者也是流放。这法令虽然没有马上废止奴隶制度,但限制奴隶继续买卖,其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大,使它自然消灭,还可以不激化民族矛盾。(这就是解放农奴啊,1950年后的吐蕃也是这样滴。)
颁布了“五均”、“赊贷”以及“六管”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货币,实行商业贷款和无息贷款制度,商业贷款,政府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祭祀或丧葬的贷款,则不收利息。(靠,这不是建立人民银行吗)
征收所得税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以及妇女们家庭养蚕织布,从前都自由经营,现在新政府都课征纯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贷款或平抑物价的资金。(很现代的财政手段哦)
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食粮布帛之类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收买。求过于供时,政府即行卖出,以阻止物价上涨。(计划经济的雏形)
从这些措施,我们可发现王莽主席的新中国就是伟大的初级社会主义,构想比空想社会主义史上的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要先进的多,完善的多。毫不夸张的说,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许多观点,根本就是王主席玩剩下的,社会主义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不但早了1800多年,并且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
自豪中。。。。。。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此诗说品评人物时须要慎重。如果周公在被人诬谄的时候死了,那么忠臣有可能落个不忠的下场;
如果王莽在礼贤下士的时候死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贤宰相,垂之史册;
人的好坏,不能只看一事一时,日久才能见真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周公文学史上的哪个故事相似?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的都是痴情男女无法在一起的故事。
我觉得应该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人爱情故事有相同的地方。
3、尚书的篇章中哪一篇与周公制作和颁布诰命有关
周公姬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现可确证出自周公之手的是《今文尚书》中的十一篇作于周初的诰命,与其前代之作相比,他的作品说理更明晓、情感更丰沛、论证更周详,是先秦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语体,是指这个文本中的语言系统的风格。语体层面是周公之诰在文学上有别于《尚书》中其它作品的主要层面。以农喻政、以叹生情、以史鉴论是周公之诰在语体上的三大特征。周初时期的文学意识还比较稚弱,文本所表现出的语体特征决不是出于文学技巧上的追求,而是某一种文化心态的折现。通过深入剖析这些语体特征,可以透视到其文本内部的文化精神,更透彻地把握周公之诰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文化发展上的意义。
本文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和简述了尚书学在古代和近现代所获得的成就。第二部分先深入分析周公的在《尚书》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及其思想观念,简要地介绍了周公11篇诰命的创作背景及思想要义,讨论他的文风的主要特点,论析以农喻政、以叹生情、以史鉴论这三个语体上的突出特征是决定周公之诰在阅读效果上说理明晰、情感丰沛、论证周详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以农喻政”这一语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周公之诰在说理时善用譬喻,尤其善于以农喻政,因为农事是周人的老本行,是周人务国之本,不周公所熟知的,而且是他所敬重的。频频以农喻政是他在使用譬喻时成功的一个法宝,也是他如何通过譬喻使说理更明晓的一个关键所在;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以叹生情”这一语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周公之行文情感丰沛,他的情感常常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周公之叹,多语气深沉厚重之慨叹,这与他内心深重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他从对新王朝的前途的忧虑中回顾历史,建构了以“天”、“民”、“德”三元为中心的新的天命观,并开忧患意识之道德境界;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以史鉴论”这一语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周公之诰在引用论据时多采用前代的史料来作为支持其论点的依据,“以史鉴论”这一手法不但在他的诰命中被使用的频率高,而且述史清晰、论据和论点之间结合得十分严密。他认为察古可以知今,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规律可以指导现实,具有历史理性主义精神。全文立足文本,利用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剖析周公之诰的语体特征,并深入探讨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周公姬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现可确证出自周公之手的是《今文尚书》中的十一篇作于周初的诰命,与其前代之作相比,他的作品说理更明晓、情感更丰沛、论证更周详,是先秦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语体,是指这个文本中的语言系统的风格。语体层面是周公之诰在文学上有别于《尚书》中其它作品的主要层面。以农喻政、以叹生情、以史鉴论是周公之诰在语体上的三大特征。周初时期的文学意识还比较稚弱,文本所表现出的语体特征决不是出于文学技巧上的追求,而是某一种文化心态的折现。通过深入剖析这些语体特征,可以透视到其文本内部的文化精神,更透彻地把握周公之诰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文化发展上的意义。
本文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和简述了尚书学在古代和近现代所获得的成就。第二部分先深入分析周公的在《尚书》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及其思想观念,简要地介绍了周公11篇诰命的创作背景及思想要义,讨论他的文风的主要特点,论析以农喻政、以叹生情、以史鉴论这三个语体上的突出特征是决定周公之诰在阅读效果上说理明晰、情感丰沛、论证周详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以农喻政”这一语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周公之诰在说理时善用譬喻,尤其善于以农喻政,因为农事是周人的老本行,是周人务国之本,不周公所熟知的,而且是他所敬重的。频频以农喻政是他在使用譬喻时成功的一个法宝,也是他如何通过譬喻使说理更明晓的一个关键所在;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以叹生情”这一语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周公之行文情感丰沛,他的情感常常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周公之叹,多语气深沉厚重之慨叹,这与他内心深重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他从对新王朝的前途的忧虑中回顾历史,建构了以“天”、“民”、“德”三元为中心的新的天命观,并开忧患意识之道德境界;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以史鉴论”这一语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周公之诰在引用论据时多采用前代的史料来作为支持其论点的依据,“以史鉴论”这一手法不但在他的诰命中被使用的频率高,而且述史清晰、论据和论点之间结合得十分严密。他认为察古可以知今,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规律可以指导现实,具有历史理性主义精神。全文立足文本,利用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剖析周公之诰的语体特征,并深入探讨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仓筹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angchou.com/18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