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1000字优秀精选合集

生活常识 2023-04-22 08:30生活常识www.wozhengxing.cn

  百年楚怡,这座宝贵的精神富矿,正在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南职教人奋勇前行。关于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有哪些呢?以下是查字典减肥人网小编整理的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减肥人网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一

  “爱国、求知、创业、兴工”,在楚怡高级工业学校(下称“楚工”)新化旧址的教室里,这8个遒劲的大字带着历史的沉淀,坚守在这座偏僻的村落里。

  1909年,著名教育家陈润霖在筹办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时秉承的办学信念,也是这8个字。

  乱世浮沉,楚工几易其名、多次搬迁,信念始终不变。正是因为“陈润霖”们的磨血兴学、恪守初心,湖南的职业教育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领先全国,楚工更是个中翘楚。鼎盛时期,“全国职业学校共256所,湖南便占到五分之一;在校学生31 897人,湖南占六分之一”。

  时代在变,追求不变。楚怡精神薪火相传。

  2020年1月,与楚工一脉相承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出台了《楚怡职教品牌筹建方案》,成立了楚怡教育学院和楚怡职业教育研究所,致力成为楚怡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020年4月,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正式挂牌。

  在历史长河中,112年,弹指一挥间。

  112年又很漫长,战乱频频,灾害不断,沧海桑田,日新月异。

  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职教人,始终以“爱国、求知、创业、兴工”为精神源泉,艰苦跋涉,开拓奋进,为湖南的经济建设,为湖南的改革开放,为湖南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百年楚怡,这座宝贵的精神富矿,正在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湖南职教人奋勇前行。

  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二

  在时代中找到价值坐标

  “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

  1840年以后,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湖南人有很多清末“中兴之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志士黄兴、宋教仁、蔡锷、章士钊、杨度……

  实际上,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湖南人,也可圈可点。

  创办了彼时中国知名职业学校——湖南楚怡工业学校的陈润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110年前。1911年3月,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的一个春天。

  4月,由黄兴担任总指挥的黄花岗起义,掀起了全国反封建的热潮;7月,宋教仁、谭人凤等牵头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担负起指导长江中下游革命斗争的重任;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以此为标志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华民族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

  要革命!要振兴!

  在传统小农经济占据绝对命脉的旧中国,近现代工业终于进入快速发展期。西方的各式先进文化思潮和教育理念,也开始冲击更多国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成为愈来愈响亮的口号。

  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实利主义教育方针,把实业教育列入国民教育系统;1922年,北洋政府确立“职业教育”的名称,实业学校随之更名为职业学校。自此,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经济上,中国都落后得太远、太久了。黄炎培在1917年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喟叹,论学科划分,“德国一职业学校,分科至三百多种”;论办学成果,在美国的黑人实业学校里,从房屋、家具到鞋服、食物,无一不是出自学生之手。

  同期,中国共有近9万所学校,而实业学校仅400余所,占比不足0.5%;在300万在校学生中,实业学校学生只占1.1%。有的学校里所谓的“新式教育”,也是穿新鞋走老路,不顾国情和实际需求,照搬西方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基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实业教育甚至被时人讥讽为“失业教育”。

  “饭都吃不饱,还上什么学!”这是当时民众的普遍认知。

  与此相对的,是国家对专业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据统计,自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增速达到年均12.8%。工厂急着要,学校教得少,这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是照做众人趋之若鹜的“新八股”,还是办出时代真正需要的新教育?

  30岁的湖南青年陈润霖,做出了第一次历史抉择。

  1909年,陈润霖于三年前创办楚怡小学堂后,又挺身而出,筹办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次年正式开学。1912年,学校更名为私立楚怡中等工业学校。随着办学规模扩大,楚工逐步确立起以机械科、矿冶科和土木科三大重点科目并举的办学方向。

  “楚工开了湖南省私办工业学校的先河。”中南大学曾长秋教授评价。

  这一创举宛如振臂高呼,唤起了湖南近代职业教育的勃发之势。1912年,湖南已有初、中等实业学校74所,占全国17%;在校学生4817人,占全国15%。

  同年,全省普通中学仅29所,在校学生仅4478人。湖南学务司特颁《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实业教育被明确列入规范。湖南近代职业教育体系渐趋完备。

  1956年,陈润霖逝世十周年。毛泽东作为他曾经的学生,以“东方的曙光,空谷的足音”题词,为恩师的一生做了最好的历史注解。

  “为干而学,从干中学”

  楚工学子参与实训

  1924年,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标志物——汉阳铁厂正式停产。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中国在前一历史阶段的重工业布局,逐步走向失败。

  职业教育的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受战乱和经济下行掣肘,第一次职业教育思潮开始走向低谷。1925年,全国职业学校达1006所;而在1928年,全国职业学校仅存157所。

  彼时,全国的教育人都在思索我们的职业教育到底要办成什么样?乃至于,还要不要办?

  陈润霖带领楚工的教师,做出了第二次历史抉择。

  楚工自诞生之日起,便是对湖南近代工业发展需求的回馈。湖南近代工业的发展以矿业最为突出,1911年,全省除官办矿场外,还有商办矿场540个,楚工于1915年在全省最早办起矿冶科;1924年,社会急需大量公路测量人员,楚工就新设测量专修科。

  1928年,楚工顶住全国职业教育退潮的压力,将测量专修科改为土木科。自此,楚工土木科与湖南大学土木系一起,撑起湖南学校培养土木人才的“两条腿”。

  在师资力量上,楚工许多老师既有国外留学背景,又是业界翘楚。如在楚工任教多年的周凤九,毕业于法国巴黎土木建筑学校,任湖南省公路局总工程师。机械科的主任丁壮猷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钟伯谦、周则岳等兼职教师,也都是湖南大学的教授。

  在教学方式上,楚工特别注重“躬行实践”,提倡“为干而学,从干中学”的办学方针。为了配合教学改革计划的实施,楚工竭力增加教学设备,开辟了各科专门教室和实习工场。如机械科的实习工场就有车床、刨床、铣床等机床20多台,还有德国制造的煤气发动机;土木科除有一般的平板仪、水准仪外,另有3台进口的精密经纬测量仪器;矿冶科的分析化验室里,各种化学器具、化学药品和矿石标本一应俱全。

  可以说,从校园建设、专业设置,到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楚工都堪称当时职业教育的典范。

  楚工的教学成果,不仅满足了本省的需求,还为其他兄弟省份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援助。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南地区赶修公路,打通北到苏联南通缅甸的交通以获得外援,楚工学生在周凤九老师的带领下,参与了四川的公路建设;1939年,日军进犯南宁,当局紧急下令修建桂林经湖南到贵州的公路,楚工学生主动加入;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西南公路局奉令设立芷江分局,楚工学生积极承担抢修被毁公路的任务。

  在楚工,学校教授的不仅是书本知识、专业技能,更是经世致用、利国为民的价值取向。楚工师生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铺就的每一条公路,走过的每一段里程,都以另一个角度谱写了湖南人久经磨难而不屈的奋进史。

  “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

  1902年,23岁的陈润霖作为湖南省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远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教育。结业时因为成绩优异,陈润霖得到校长嘉纳治五郎亲自接见。当校长询问他的志向时,陈润霖答道“归国后不愿为官,愿以兴办教育为己任。”

  此后的40年间,陈润霖历经荣辱浮沉,从未改变办学初心。直到67岁殁于资水上的一叶小舟时,他仍在为学校搬迁而殚精竭虑,用生命回应了青年时发下的宏愿。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陈润霖却多次推去湖南、江苏、浙江教育司长等官职,为兴学四处奔波,乃至变卖家产。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都称得上“自讨苦吃”。

  办学从来不易。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威逼湖南。长沙遭逢“文夕大火”浩劫,陈润霖花费二十余年时间呕心沥血建成的楚怡小学、楚工、楚怡中学和楚怡幼稚园“三校一园”都化为灰烬。

  直到抗战结束,湖南教育文化事业的损失累计近900亿元,许多学校也陆续停办。时任教育厅厅长王凤喈感慨“这次抗战,在教育文化上的损失,以湖南最为惨重。”

  日军打到了家门口,性命尚且危在旦夕,还要不要办学?

  陈润霖与全体师生,做出了第三次历史抉择。

  1938年暑假,楚工整体迁往陈润霖的家乡新化县,好不容易雇到数十艘民船,将图书设备运到县城。幸得西迁,避免了在后来的“文夕大火”中蒙受更大损失。西迁新化后,楚工师生先寄住新化上梅中学,临时复课;再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游家镇白沙村购置土地,一面建校舍,一面招生。规模最盛时,有近500名学生。

  矿冶科17班的唐帛铭老先生说,他在1938年就读于长沙稻谷仓校区时,“敌机曾偷袭长沙,在警报声中,同学们仍镇定自若,坚持学习”。而后搬迁至新化,原班同学依然陆续赶来复学,“甚至还增加了一些新面孔”。

  尽管条件艰苦,校内,仍建起实习工场,不仅配置柴油机、煤气机、车床、钻床等设备,还建有两座铁炉、一座铜炉用于铸造;校外,学校与武汉汉阳兵工厂、湖南公路局大修厂、湖南机械厂等企业联动,安排学生前往实习。

  楚工办学历时四十余载,绝大部分学生品学兼优、吃苦耐劳,为全国各厂矿企业争相竞用。“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煤矿管理局、沈阳机械厂、哈尔滨锅炉厂等企业均见到楚工校友。”机械科26班的黄季灵老先生说,“在长沙开会,厂商推销教学模型时,还特意声明,这是经过楚工老专家指导的。”

  1944年,朱镕基就读于楚工,编在机械科第31班。2006年,朱镕基在楚怡学校百年校庆时发来贺信“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我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以楚工为代表的近代职业教育,发祥自时代的召唤,勃兴于国家的进步。因时而生,乘势而上,最终在大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在大历史里刻下不灭的精神图腾。

  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三

  在坎坷中坚守奋进初心

  1951年9月,机械科41班的傅忠全背着行李,回到楚怡高级工业学校的稻谷仓校区时,发现大门口挂上了一块崭新的牌子——“湖南工业学校”。

  楚工已经迎来了新的使命。1950年,楚工由私立改为公立,定名“湖南省立楚怡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学校并入新成立的湖南工业学校。1952年,根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通盘规划,湖南工业学校调整,以原楚工的矿冶科为主体,组建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并入中南大学;原楚工机械科、土木科外迁,经过多次整合,最终分别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

  楚工一分为三,办学成果被学子们带往新中国建设的各个角落。而楚怡精神,也融入湖南职业教育的血脉,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宝贵助力。

  一颗火种,鼓舞职教人在低谷中前行

  从1910年到1951年,楚工累计毕业学生3000余名。

  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使命被一批批走向各行各业的楚工学子用双手书写,用双脚践行——

  机械科35班的唐仲秋,参加抗美援朝,后转战西北荒漠,在戈壁滩上参与研制“两弹一星”,前后达30年;

  机械科35班的贺国辉,组织第一代液压支架的研制、定型及系列品种生产,完成矿井主要提升、运输等20余项重要革新项目,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

  土木科14班的唐展卿,1978年采用多点同步顶推法架桥,填补了国内业界空白,获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机械科12班的蒋定宇,在湖南大学教学长达50载,研制了多款变速节能电机和特种电机;

  矿冶科17班的唐帛铭,先后在湖南大学及中南工业大学任教,出版译书8种、专著6种,发表论文30余篇;

  ……

  此类事迹,不胜枚举。

  楚怡精神的传承,远不止于师生们为新中国建设贡献的智慧与汗水。这种坚守信念的韧劲,也被镌刻进湖南职业教育成长的脉络之中。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前,受国内国际大环境影响,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得并不顺利,但湖南职教人依然竭力保存火种——

  1958年,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各地开始集资争办学校,或因陋就简,或老校翻新。短短一年,湖南招生人数和新办中职学校数量,均迅速增长了12倍左右。

  1959年至1961年,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先前大办猛增、盲目发展的恶果也逐渐显现。没经费,没师资,没场地,没设备……职业教育举步艰难。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湖南痛定思痛,大刀阔斧消除“浮肿”。此后的两年里,省内中专学校数量由235所调减到35所,技校数量由136所调减到32所,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基本契合。湖南的职业教育终于回到良性发展的路子上。

  十年内乱,职业教育发展停滞。

  陈润霖和他的楚工告诉我们越在艰难的低谷,越要逆风前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1980年6月,湖南省教育厅坚定提出,实行“普教与职教并举,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将一定数量的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中学。

  ,一些地市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有的只把条件较差或办学中问题较多的学校改为职业中学,投入严重不足;有的虽然已经挂上了职校的牌子,但依然是普中的底子、普中的路子。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影响,许多人甚至停住了脚步。

  “不仅要舍得改,还得拿好中学改!”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王向天要求。1981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转了教育厅《关于办好中等专业学校的几点意见》,城市职业教育初步推开。弥补了多年来省内严重缺少财经人才遗憾的长沙财经学校,就是那时由城区较好的学校——长沙市十三中改建的。

  到1983年,113所普通中学成功“变身”职业中学。

  楚怡星火,仍在闪烁。

  一个范本,引领职教人在发展中创新

  楚工留给后人的另一种精神财富,便是教育当为国民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改革开放以后,湖南职业教育在全国创造了无数范本,其经验之一也是坚持为发展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林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迫切。从国家提出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到“燎原计划”,都在呼唤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

  专业不新、设施不够、人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该怎样“破茧新生”?

  就像当年楚工因势创立土木科一样,在湖南省的整体部署下,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在益阳市桃江县、沅江县,长沙市,岳阳市汨罗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等地试点开办。第二年,全省72个县的74所农业职业学校推广建立这一专业,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能种植、能养殖、会加工、懂经营的新一代农民。

  多点布局,全面开花。各市县也结合当地情况,办出了更多服务农村经济的职业教育典型。郴县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怀化地区的农科教结合,邵阳市的“十百千万工程”……湖南职业教育走出了“瞄准一项资源,开办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办学新路子。

  在全省大范围地建设示范性职校是湖南的又一大举措。从1996年至1999年,全省建设了114所示范性职校,先后投放资金约8亿元,新建校舍80多万平方米,添置仪器设备价值6000余万元。各个县市党政一把手兼任示范校名誉校长,多次到学校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参加毕业会考和有关技能考核,合格率超90%。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速期。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各行各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提出迫切需求。中职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所需。

  1997年7月12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高职发展问题,认为必须适应新情况,扶持高等职业教育。

  翌年4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改革、改制、改组等途径,使湖南高职逐步形成规模。

  一些底子好的中专学校,以及一些成人高校和职业大学,或重新组建,或升格建设。高职院校不断有“生力军”加入,仅2003年,湖南就新添了10所;到2007年,全省高职院校已达62所。

  如今全国知名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壮大的。

  1994年,记者第一次来到长沙民政学校,这个当时在全省也算办得较好的中专学校,校园面积才6万多平方米,只开办2个专业,在校生仅1500人。“一定要打破行业局限,围绕社会需要办学。”时任校长刘晓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全国第一个开办殡仪管理专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06年,这所学校已发展成占地面积70多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8万余名,开设10个教学院系、45个专业的高等职业学院。

  2007年,湖南高职院校招生13.2万人,在校生43.9万人,高职高专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分别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的58%、54%。高职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加快了湖南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还为湖南经济建设培养了34.5万名技术人才。

  在变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楚工的能量一直伏行于湖南职业教育的前进历程。

  一种信念,激励职教人在困境中破局

  兴办职业教育是时代所需,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但这条路走得可谓困难。

  第一难是思想认识。

  在科举取士的时代,很多办学人将目光投向基础教育。在当时湖南的私立名校中,陈润霖从实业救国的角度出发,独树一帜地创办了这所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学校。

  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

  131所中职学校(其中普通中专学校82所,技校49所),4.5万名在校学生(其中中专生3.5万人,技校生1万人)——这是湖南职业教育步入1978年时的全部身家。

  “考上大学才能改变人生”“读完职校还不是打工”……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最艰难的2006年,在校生只有13人。

  “一个‘清北’的考生都没有,教育成绩在哪?”曾经,这是一些县市领导的原话。有的地方还在张罗着将农村职业学校卖给私人老板。

  怎么办?“咬牙坚持着!”谈起办学的艰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刘晓、现任院长李斌,时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校长刘迪凡,这些将一辈子都奉献给职业教育事业的人,给了我们共同的答案。

  2007年,湖南高等职业学院已达62所,在校生43.9万人;中职学校达748所(含105所技校),在校生106.5万人。

  到了2019年,湖南高等职业学院共73所,在校生61.97万人;中职学校(含技校)共527所,在校生82.28万人。在校生规模位列全国第五,其中国家“双高计划”学校11所,排全国第五。

  第二难是办学经费。

  楚工系自筹经费建校,办学之初,租赁的校舍是祭奠湘军阵亡将士的场所——司马桥昭忠祠。但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楚工办成了享誉三湘、闻名全国的职业学校。

  这与财政吃紧的湖南职业教育何其相似!

  2006年,湖南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24元,排名全国倒数第八;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195.37元,排名全国倒数第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湖南职教人在全国做到了“三个率先”——

  率先建立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率先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职业院校编制管理办法,率先建立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毕业设计抽查制度。

  通过这些制度和措施,“财政吃紧”的湖南职业教育,办出了“政策紧吃”的“富职教”。

  第三难是基础设施。

  楚工经历了几次校址搬迁。在抗战的炮火中,楚工从长沙搬迁到新化白沙洲;抗战胜利后,又搬返长沙复校。几度搬迁,育人初心却从未因身处异地而有所不同。

  “我们学校也经历了数次搬迁!”创建于1984年的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曾七次搬家。2013年,壮观宏伟的新教学楼落成,学校也终于安定下来。不管是在简陋的校舍,还是在崭新的教学楼,他们都以规范的管理、严谨的治学精心育人。多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近3万名,还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青少年零犯罪学校”等荣誉称号。

  像这样历经数次搬迁的学校并非少数,湖南职业教育遇到的难题也还有很多。但不管如何艰难,湖南职教人总像陈润霖一样,用智慧与坚持,谋划出一幅幅充满奇迹的图景。

  作为省会城市,曾承办过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会议的长沙,职业教育一度辉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困境,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办学多而乱。城区中职学校林立,“三五间房,七八个人,就能办一所学校”,最多时达160所。

  不破不立!2005年,长沙职业教育基地项目成立。2010年,投资14亿元、占地约73万平方米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建成,先后有8所职业院校入驻。以此为契机,长沙开展了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工作。调整后,学校专业对接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31%、33.20%、65.48%,基本符合长沙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实现职业院校与“三个中心”战略、与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与全市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无缝对接。

  株洲等地市紧随其后。2008年,株洲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职教科技园。十余年来,“株洲职教城”已完成投资200亿元,占地13.9平方千米。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职业院校先后入驻,在校学生近10万人。

  大手笔推进职业院校布局,大动作进行资源整合,大规模调整专业结构,其结果是与产业有效对接了,专业方向准了,学生出口有了,学校竞争力自然持续走高。

  ……

  在困境中坚持高位谋划、积极破局,不也是职教人对楚怡精神的另一种践行?

  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四

  在传承中续写职教荣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更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奋进,包括事业发展规模、学校建设、内涵建设、教师能力、人才培养在内的多项核心指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因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湖南获评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的六个省份之一。

  在“人才强省”中谋求新作为

  楚工以“教育救国”为办学思想,旨在培养具备工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楚工注重德育和实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开设“修身课”、开展“军事训练”等途径,注重培养学生心系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立下鸿鹄之志,锤炼品德修为;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建设校园实训工场和实验室,并带领学生在大型厂矿实习,学以致用……正是在这样的育人理念之下,楚工培养的毕业生为当时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我们必须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基础,聚力打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推动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增值赋能。”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说。

  跟随党做出的人才强国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湖南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明确大力推行“芙蓉人才行动计划”。2017年7月18日,湖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

  作为湖南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的“蓄水池”,湖南职业教育不断传承发展楚工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展现出了新作为——

  以抓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全面构建阳光德育体系,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试点省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创新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湖南还印发了全国首个《关于加强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开发了全国首个中等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及教材,创新举办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加全国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获奖数排名全国第二。目前,全省有20所高等职业院校相关院系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的高等职业院校。

  “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孕育出一大批有情怀、有担当的学生。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1932班学生杜臻获得“湖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也是全省唯一一个获奖的在校大学生。疫情发生后,杜臻主动请缨,加入家乡石门县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了废弃口罩单独收集、单独处理的机制。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2018级学生邓傲虽家境贫寒,但时刻以“心中有理想,肩上有责任”为念,勇挑重担,不仅独自照顾病中的父亲,还自学成才,成为一名出色的编外记者,荣获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强技。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定向培养、多样化订单等培养模式;开展课堂革命,打造互动式、全景式、自修式课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健全体现行业标准、具有校本特色的技能考核制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首创专业技能抽查制度,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抽查结果与学校办学水平、专业评价和项目申报挂钩。经过十年推进,抽查合格率已由69.4%上升到98.35%。,湖南还创新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设计抽查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普测制度。

  为了提升育人质量,湖南还通过课程建设,推动每所中职学校重点建设至少10门优质精品课程,每所高职院校重点建设至少20门优质精品课程,到2022年,全省将立项建设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省级优质精品课程共1000门;通过教材建设,积极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201本,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开发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教材87种、校本教材1446种;通过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专业教学名师引领,带动4万余名教师共建名师课堂371个,建设在线课程3.32万门;采取“1+1+1+N”的模式,由示范性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联合,为武陵山片区薄弱中职学校开发紧缺专业的专递课堂17个。

  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赋能。湖南在强化文化基础教育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文明风采”德育实践活动主题化、序列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创业规划大赛制度化、常态化,用工匠精神引领职业理想,用竞赛活动提升职业能力,用创业实践点燃创业激情。

  为了让德育从“有意义”变得“有意思”,湖南职业院校持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等九大类系列文明风采活动,每年共有40余万名学生参加,原创歌曲《职业教育歌》和舞台剧《加油吧,少年》《永不放弃》,让学生们深受感染。

  以衡阳市为例。“过去学校的体育老师、艺术老师都坐冷板凳,现在有了位子,有了压力,也有了干劲,有了动力。”自从衡阳市把“文明风采”系列活动正式纳入中职德育活动的规定工作,育人责任明确了,活动舞台宽广了,学生也更自信了。近三年,衡阳市中职学校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成绩稳居湖南省前三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94.9万人,“制造湘军”“传媒湘军”等“湘”字号技能大军声名鹊起,一大批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工匠精神、精湛技艺、创新本领、健康体魄的“湖湘工匠”新生代脱颖而出。

  在“富民兴湘”中展现新担当

  楚工以工业教育立校,先后设置了机械、矿冶、土木等学科,这与湖南省近代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无楚工不成矿山”“没有楚工的学生就没有湖南公路”……对接社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这正是楚工“工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最生动的注脚。

  “湖南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湖南正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这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职业教育体现担当的关键时期。”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认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职业教育紧跟“中部崛起”“一带一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在建设“新湖南”上展现了新担当——

  一是对接区域行业,形成特色鲜明的院校布局。坚持推动每个市州和行业重点办好1所高职院校,每个县(市)重点办好1所示范性公办中职学校,有效对接全省“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发展战略。坚持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支持长沙、株洲、常德等6个城市在产业园区集中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引导各县(市)把职业院校建在开发区内。目前,全省共有150余所职业院校建在省级以上园区,他们的在校生占全省职业院校学生总数的48.8%。

  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是湖南最早与产业园区对接的职教城。基地创新提出“学区”概念,先后建立信息技术类学区、电子工业类学区、加工制造类学区,引导入驻职业院校对接长沙六大产业集群中的电子信息业、工程机械业、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业等。

  作为全省聚集度最高的职业教育园区,株洲职教城集中了10所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成立了10个职教集团与产业对接,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对接株洲市轨道交通千亿产业群,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对接汽车千亿产业群,株洲工业学校对接服装千亿产业群,湖南工贸技师学院和株洲南方航空高级技工学校对接航空千亿产业群……

  二是对接现代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布局,打造湖湘特色专业品牌。湖南推动每所高职院校确定2—3个、每所中职学校确定1—2个重点建设专业大类,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均在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中产生。近三年,新增专业点601个,撤销专业点223个,面向一、二、三产业专业数占比7.3∶33∶59.7,与我省三大产业结构比基本匹配。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办学之初只有1个汽车专业、8名教师,所有设备加起来价值不超过160万元。在确定汽车特色之后,学校通过“撤、并、调、增”等措施实施专业改造工程和专业提质工程,撤销文秘等8个与汽车产业无关的专业,新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0个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专业。目前,学校形成了以汽车专业群为主体、以移动互联专业群和财经商贸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格局。学校招生专业(含方向)为33个,其中汽车类专业群所辖专业数达19个。

  与此,湖南围绕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专业群建设理念,实施示范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省本级财政累计投入20亿元以上,立项建设省级卓越职业院校61所、省级一流(示范)特色专业群262个,打造了一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以及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旅五大“湘字号”专业群。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聚焦产业升级,服务长沙建设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国家交通服务中心”等区域发展战略,打造了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专业群。目前,学校有5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骨干专业,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平台。

  三是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人才扶贫上,湖南职业院校共招收建档立卡贫困生14.1万人、贫困地区学生51.49万人、农村学生107.34万人,分别占招生总数的10.9%、39.6%、82.6%。不少职业院校还面向贫困地区培养紧缺技术技能人才。如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已在贫困地区招收乡村医生905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18年开始探索,在51个贫困县定向招收学生200人,学生取得专科毕业证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后,就能返回户籍所在地的供电所工作;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则录取了397名“有岗有编还免学费”的基层水利特岗生,破解了全省基层水利单位专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在产业扶贫上,湖南近三年组建科技攻关团队76个、选派科技特派员352名,为贫困地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806个、推广应用新产品237个、孵化项目1099个。,湖南还成立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协作联盟,在全国率先建立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报告制度,并连续三年向社会公开发布扶贫专项报告。

  在“三高四新”中探索新路径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时,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三高四新”的提出,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赋予了丰富内涵、指明了实践路径,也给湖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从2020年年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在积极谋划与教育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未来几年,湖南职业教育将以提质培优,打造全国职业教育高地为主题,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说。

  围绕“三高四新”战略,湖南职业教育正在行动——

  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湖南职业教育已打造了一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航空等支柱产业及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在专业群的构架下,设置专业698个,其中仅对接湖南工业领域11大千亿产业的专业点就有2125个,在校生63.7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9%、52%。

  在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之一的中联重科目前的2万余名员工中,有9000余名毕业于职业院校。该企业正斥巨资在长沙打造一个世界级万亩智能工厂,首批员工也将在湖南职业院校中选拔;在北汽福田的4000余名员工中,有3000余人毕业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长沙地铁的7000余名员工中,来自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多达3000余名……一连串的数据,彰显的正是湖南职业教育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的责任与担当。

  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创新设立高职院校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科教联合项目,共立项229项,首批项目获科技进步奖7项、成果推广应用18项。认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30个,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264个。2019年,共获得发明专利147项,攻克关键技术难题285项,研发重要新产品443个,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3.3亿元。

  为了突破行业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难的瓶颈,湖南省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将院士引进职业院校。2018年4月20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两位特殊的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和丁荣军,建立全国铁路高职院校中首个“院士工作站”。在湖南高职院校中,“院士工作站”已达8个!目前,“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已在职教领域遴选“芙蓉教学名师”25人,每人每年奖励10万元,遴选“芙蓉学者”11人,每人每年奖励4万—20万元;已经建立高职院校名师、大师工作室445个,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860人、访问学者93人。

  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湖南职业教育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整合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优势资源,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合作办学,开展职业培训。这为沿线国家经济崛起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发展的新蓝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职业院校设立海外分院13个、海外教学点28个、海外培训基地24个,援外培训21.18万人次,承担国外企业技术服务251项;已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建立海外分校、培养基地等国(境)外办学点28个,国(境)外办学点在校生1944人。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国家铁路科技创新,形成了“打造国际职业创新高地、提质国际职业培训、开展高职境外办学”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近年来,学院多次为肯尼亚、埃塞俄比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展铁路职业培训工作,并在校内协办国家商务部“2015年发展中国家铁路规划建设与管理研修班”。学院还有近20位教师在国际组织任职,参与40余项国际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开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职教先驱陈润霖的身影虽已远去,百年楚怡之精神却在湖南职教人心中历久弥坚。进入新时代,楚怡精神正成为湖南职教人共同的精神底色,引领我们书写湖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以上是减肥人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1000字优秀精选合集的全部内容,减肥人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更多最新优秀作文资讯请继续关注查字典网站!

  【楚怡百年荣光观后感1000字优秀精选合集】相关推荐文章

  光荣的时刻观后感300字 2022光荣的时刻观后感

  光荣的时刻观后感300字 光荣的时刻观后感言

  光荣的时刻观后感心得体会 光荣的时刻观后感辅警

  观光荣与梦想有感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观后感800字

  光荣的时刻教育片观后感范文 光荣的时刻专题教育片观后感

  2022光荣的时刻观后感1500字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1000字 2022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老同志光荣在党50年感言 老党员光荣在党50年感言

上一篇:许书标 下一篇:单小源

Copyright@2015-2025 www.wozhengxing.cn 我整形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