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族
简介
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
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们的母亲及舅舅们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精心打扮。
走婚礼仪
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物。他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有母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可俭朴、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现在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现代走婚方式
在现代城市中,也有形形色色的“走婚族”(weekend spouses)。他们是夫妻,感情也不错,却不经常住在一起。有的年轻夫妇,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各自经营自己的事业和关系,婚前、婚后似乎一个样。尽管他们经常分居,但每每到了周末,恩爱着的夫妻就会抛弃各种应酬和琐事,双双入住爱巢,尽情享用浪漫的二人世界。,他们在星期一又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中,周而复始。
这就是都市“走婚族”的生活,一种新的婚姻理念和状态。
在都市“走婚族”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曾经有一个幸福的抑或不幸福的家,有自己的房子,有儿孙绕膝。当他们重新结婚后,由于家庭结构、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不少人很自然地选择了“走婚”方式。,老人“走婚族”因带着防范的心理和不确定性,对“走婚”的另一方缺乏应有的真诚。,“走婚”双方感情不稳定,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剧烈矛盾,会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也有未婚同居的银发“走婚族”。这种关系虽然满足了老人对自由、幸福、爱情的需求,但在法律上缺乏保障,也不符合老人的人生观。
走婚原因
摩梭人走婚的形式一直让人们充满好奇。神秘的走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肖春杰教授向记者详细描述了这一极具特色的婚姻形式。
据介绍,走婚之前,男女双方通过平时的接触了解,尤其是篝火晚会的跳舞对歌,建立了一定的感情。而后男女双方约好暗号,男方才能进入到女方的花房里。不过,这种爱情关系是在“偷偷摸摸”中进行。
黑夜走婚时,不需金钱厚礼,只要带上一包松籽与一顶帽子即可。松籽是为了对付女子家的狗;帽子则是进了女子花楼后将其挂在门外,告诉后来的男人,此时名花已经有主,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男方多数在夜阑人静时进入女方房中,而第二天天不亮,男方必须在女方家人未起床时离开。
经过一段时间后,男女双方情意笃定,山誓海盟;尤其是有了爱情的结晶后,便可以公开出入,家人也就认可。此后,虽然还是走婚,但不必再偷偷摸摸了。走婚双方有了子女,他们的子女跟随母亲居住,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方无须到女方家生活,也无须对子女负任何责任,只是每逢过年过节买些衣物给孩子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摩梭人虽然实行走婚,但不乱婚。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不可以与几个人相好,而只能选取一个。一旦双方感情破裂,只有断了关系后才可以重新与另一个走婚。,除了姑表以外,摩梭人还严禁与三代近亲走婚,如果发现有近亲走婚将被乡亲耻笑。
亲属构成
摩梭人在父系、母系遗传结构上存在巨大反差,自称“纳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西北古代羌族的后裔,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中,先后融汇了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 肖春杰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摩梭人的族源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究,并在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他们采集了摩梭人和与之相对照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群体的样本,通过Y染色体、线粒体DNA多态性的诸多数据对比后,推测出了遗传距离。结论产生了,研究人员有个惊人的发现———摩梭人在父系遗传结构和母系遗传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反差,他们在父系遗传结构上与云南藏族的遗传距离最近,而母系遗传结构则最接近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据了解,母系遗传专指以线粒体DNA为表现特征,只在母亲和女儿之间代代相传,子一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而父系遗传是指由Y染色体为表现特征,只通过父亲遗传给儿子,子一代总是表现为父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遗传学所揭示的人类演化史中,父系和母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能理解的,但像摩梭人这样存在巨大反差的现象还十分罕见。”肖教授说,研究小组一致推断,这是基因交流的结果,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会结构可能是导致其母系、父系遗传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纳西族,而父系遗传结构和藏族相近。
根据史书记载,包括云南摩梭人在内的藏缅语族人群,都是源于中国西北的古羌人后裔。在古羌族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不同的支系随着迁徙路线、居住环境的变化在和当地兄弟民族的血缘融和后,遗传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摩梭人的母系遗传结构,会和同为北方起源的纳西族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摩梭人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走婚”的婚配方式却增加了父系基因来源的复杂程度,由于基因在传代过程中会发生重组,容易对祖先历史的追溯造成干扰。 那么,为什么摩梭人的父系遗传结构又会和云南藏族相关呢?肖春杰教授解释了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有着比较近的共同起源,另一方面是有基因混合所致。根据调查显示,在泸沽湖周围的婚龄人口中,有高达75%的人保持着“阿肖偶居婚(走婚)”这种形式。这种婚姻形式的形成和延续的年代,一般被认为是古羌人遗风的继承。,摩梭人父系基因的混合可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而由于600年前,由西藏传入的喇嘛教在摩梭人的宗教信仰中占了统治地位,在宁蒗地区甚至出现了类似于藏区的政教合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