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斌
近日,有网友曝光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王浩斌的论文发表目录。网帖目录显示,王浩斌3年中共发表各类论文273篇。因论文高产,王浩斌被网友奉为“学术超人”。 (12月6日《南方日报》)
这样的论文高产作者,恐怕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却没有听说有报道这位学者在国内外有什么重大科技成果。对此,大多数人可能会拿学术评价体系说事,指责当下学术评价体系只看重论文数量,不在意质量。,在笔者看来,这终究只是问题的表象而已,本质却是一些知识分子的精神出了问题,他们对知识和真理早已丧失了基本的尊重。
笔者不禁想到了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一件往事。1935年夏,25岁的费孝通和王同惠女士在未名湖畔举行了简朴婚礼。三个月后,这对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系的新人共赴大瑶山瑶族社会考察,为写作社会学著作积累原始材料。他们晓行夜伏,一路涉过充满了危险的山道。由于费孝通在路上误陷虎阱,王同惠女士在寻找救援人员的路途中不幸遇难。
“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坦途”,笔者通过查找发现,费孝通先生从1980年—2002年的22年时间里才发表了91篇论文、译文,但每一篇文章无一处不体现出作者的用意之诚、用心之深和用力之勤。
,被网友奉为“学术超人”的王教授,3年中就发表了各类论文273篇,成果不可谓不丰,贡献不可谓不大,效应不可谓不轰动。但遗憾的是,“期刊网上显示,大多数文章的被引用频次为0,被下载次数也不多。”这不禁令人感到可笑复可悲了。这哪里还能体现出半点知识分子的权威和尊严呢?
鲁迅先生能够“横眉冷对千夫指”,陈寅恪先生能够坚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钱钟书先生能够拒绝研究者们赠予的“钱学”的无上荣誉,费先生为学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的前贤先哲们的方行在警示每一个从事学术的人:在一个红尘滚滚、物欲横流大变动的时代,如何才能面对滔滔物欲,如何才能做到不随波逐流?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撰写过一副对联,“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现在的中国,太需要这种耐得住寂寞、严谨求实做真学问的学者了。假如被人们誉为“社会良心”的学者们也竞相追逐名利,那不学者们的悲哀,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了。
王浩斌,(1976一),男,汉族,湖南双峰县人,法学博士。现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政治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在《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疆社会科学》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全文转载,著有《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机制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中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等学术著作,学术成果多次获得省厅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