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尖线虫病有哪些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感染昆虫的数量、寄生部位以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异尖线虫幼虫的寄生范围广泛,可存在于喉咙、胃、肠粘膜等多个部位,其中胃部的感染尤为常见,大约占据肠道感染的两倍。在日本,胃异尖线虫病最为普遍,占比高达97.3%。
感染后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20小时。对于胃异尖线虫病,从摄入生鱼片到发病的时间最短为30分钟,最长可达168小时。大部分患者在3至8小时内出现症状,占总体发病率的64%。而对于肠异尖线虫病,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在摄入鱼片后的1至5天内,根据幼虫入侵的具体部位,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胃异尖线虫病的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是一种由再感染引起的Arthus型过敏性炎症,而慢性型则是第一次感染引起的局限性过敏反应。幼虫主要寄生于胃和胃角,占比超过85%。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或绞痛,常常伴随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还会出现下腹痛、腹泻和大便隐血阳性。通过X线钡餐检查,可以观察到胃角增宽、胃窦僵硬、狭窄等异常现象。胃镜检查可见虫体钻入胃角和胃部,局部出现边界不清的轻微隆起和皱褶肿大。
肠异尖线虫病的男女比例约为1.8:1,主要发生在10至39岁的患者身上。感染部位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和直肠等。主要症状为突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和低热,随后可能出现腹泻、沥青样粘液粪便等。病变组织里可发现幼虫,有时还会导致肠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肠坏死。
食管异尖线虫病的患者在生吃海鱼片后,幼虫会直接钻入咽喉粘膜,导致喉咙瘙痒、恶心或咳嗽。幼虫有时会被咳出或呕出。近年来,美国东西岸报告的此类病例较多。
除此之外,肠外异尖线虫病是另一种较为严重的病情。幼虫能穿透肠壁进入腹腔,然后迁移到肝脏、、大网膜、肠系膜、卵巢、腹壁皮下、腹股沟或口腔粘膜等部位,可能导致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肿和皮下肿块等病症,甚至可能被误诊为恶性肿瘤。这一病症的危害性不容小觑,需要及时确诊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