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种影响血小板数量的疾病,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病症的种种特点。
急性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占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至3周曾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的病史。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等症状。若出现头痛呕吐,需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性。病程多为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可在数月内自行缓解。而慢性型则在年轻女性中更为常见,疾病进展较为隐匿,症状较为轻微。出血症状经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持续数天至数月。血小板计数与出血程度有关。
在急性型中,患者可能出现广泛而严重的皮肤粘膜紫癜,甚至大血瘀和血肿。这些皮肤血瘀多为全身性,以下肢最为多见,分布均匀。鼻、牙龈和口腔出血也较为常见。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并不罕见,颅内出血虽然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相比之下,通常不会肿胀。
慢性型的患者则可能出现下肢远端的皮肤紫癜,鼻、牙龈和口腔粘膜出血较为常见。女性患者有时仅表现为月经过多。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贫血和轻度脾肿。若脾肿明显,应排除继发性血小板的可能性。
对于急性ITP,血小板明显减少,通常小于20×10^9/L。血小板寿命也明显缩短,约为1至6小时。检查显示,大部分病历的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其中幼稚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对于慢性ITP,血小板表面相关IgG和C3增加,血小板寿命约为1至3天。诊断标准包括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不增大或轻微增大、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加或正常且有成熟障碍等。符合泼尼松治疗有效、切脾治疗有效、PalgG增多、PAC增加等任意一点即可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虽可能带来一定的困扰,但大部分患者经过适当治疗都能得到有效缓解。了解病症特点、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健所在。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