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系统(地震真的可以预警吗)
完全可以,世界各国有很多例子。
地震预警系统(英语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或Earthquake Warning system,缩写EEWs),是指依托潜在震源地附近的地震台网,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震害程度,在破坏性的S波和面波到达设防区域前发布警报的实时地震信息处理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利用P波传播速度较快、幅值较小,S波和面波传播速度较慢、幅值和破坏性较大以及电磁波传输速度远大于地震波的特性,通过读取分析布设在各地的实时传输地震监测台站的记录数据,快速对地震要素进行评估,来向预警设防区域发布警报,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的概念由美国地震学家库珀于1868年提出,并于1964年在日本投入实际应用。墨西哥则于1993年建成了首个面向公众使用的地震预警系统[3]。当前,日本、墨西哥、罗马尼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土耳其、意大利、法国等已经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其中土耳其和罗马尼亚为区域性预警系统,法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国为特定设施专用预警系统。
原理
地震预警技术是指在地震发生后、而未及造成严重破坏前,通过无线电向外界发布警报的技术。地震预警系统必须侦测确定一个破坏性的地震后才能发布有用的地震预警信息。地震发震后,具破坏性的S波(每秒3.2至4千米)传播速度较慢,而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系统可以把监测设备观测到的P波(每秒5.5至7千米)信息转为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数秒甚至几十秒发出预警。
一般而言,地震预警系统可分为异地预警模式、现地(原地)预警模式与混合预警模式。
异地预警模式是在距预警设防目标区一定距离外的潜在震源区布设观测台站,当观测到破坏性地震动之后再向其他地区发布警报信息的预警方式。该模式能够为预警设防区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提高地震要素测算精度,但需要架设足够的地震台站组成预警台网,成本投入较高、复杂程度较大。,采用这种模式组网地震预警系统时,应当对潜在震源区有充分的了解。
现地(原地)预警模式是利用在某地布设的地震观测站触发后前若干秒的信息对地震的破坏性即时作出判断,并向当地发布警报消息的预警手段。这一模式一般依靠个别台站触发,能够有效降低预警布设成本、缩小预警盲区范围。但该模式只能对一定区域进行重点设防,可用信息少,预警准确性低[5]。在地震预警技术研究的早期,受台网密度和观测技术等条件的局限,多采用现地预警模式加以设计。
当前,随着观测仪器、测量技术和数据传输处理方式等地震预警关键技术的发展,采用异地预警和现地(原地)预警模式的地震预警系统数量增加。混合预警模式能够充分结合两种预警方式的优势,更加充分地利用台网数据资源。
中国地震台分布
中国区域地震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