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怎么读(嗜怎么读)

生活常识 2023-04-20 20:41生活常识www.wozhengxing.cn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这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3.一次讲演

  卑bi劣li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w蔑mi诋毁和破坏名誉。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低级、恶劣。

  光明正大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tio b l jin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蛮mn横hng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予y交给重任,使命等。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真心实意。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治理好家政。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不知所措cu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有鉴于此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警戒。鉴,指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他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可乘chng之机表示可以利用的时机。

  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

  无名小卒z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忧心忡ch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纯chn粹cu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的。

  阐chn述sh阐明陈述。

  萦yng绕萦回环绕。

  绚丽耀眼而华丽。

  歧q途t比喻错误的道路、不同的途径。

  束sh缚f捆绑,指约束限制。

  严峻严厉,严格或苛刻。

  沉chn甸din甸物因重量过重而下坠的样子。

  坟fn茔yng埋葬死人的地方。

  崇尚尊崇,提倡。

  肤浅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祈q求qi指恳切地减肥人网希望得到。通常表示人们内心迫切的减肥人网希望某事的达成,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字词记忆

  13.一次讲演

  卑劣无耻bi li w ch 恐怖kng b 诬蔑w mi 屠杀t sh

  悲愤bi fn 毁灭hu mi 卑鄙bi b 蛮横mn hng 赋予f y 挑拨离间tio b l jin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朱熹x 彷徨png hung 肇zho 诺nu 测量ling 数量ling

  埋mi没 埋mn怨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抉择ju z 核h心 堕du落 丰硕shu 轮廓ku 不懈xi

  凸版t bn 疙瘩g da 开辟p 时髦mo 淘汰to ti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崩溃bng ku 纯粹chn cu 阐述chn sh 萦yng绕 歧途q t 束缚sh f 沉甸甸chn din din 坟茔fn yng 祈求q qi

  第五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全文写景细腻,主要借助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不是孤立地写景,而是在写景中抒情言志。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应该牢牢把握,细心领会。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描写的是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各拉丹冬峰周围的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登勃朗峰》选自《远处的青山》(1869),记叙了作者旅游欧陆时的种种趣闻逸事。从这篇文章也可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也是一位笔下极富诗意和擅长写景状物的文章妙手。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的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7.壶口瀑布

  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推推搡sng搡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

  驰ch骋ch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之意。

  霎sh时形容极短的时间。霎,短时间;一会儿。

  寒噤寒战。

  雾w霭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出轧zh(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xun这里指水回旋流动。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汩g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黧l黑形容黑。

  气势磅png礴b广大无边的样子。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尊容尊贵的容貌,特指佛像、神像。也称他人的容貌(常含讽刺意味)。

  草坝子平坦的草地。

  气喘chun吁x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虔qin诚chng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诅z咒zhu原指祈求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蜷qun卧w意思是蜷缩卧倒。

  熠y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褶zh皱zhu皱纹,这里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19.登勃朗峰

  翌y日次日。

  络lu绎y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辚ln辚象声词,指雷鸣声、车行声。

  巉chn峻jn险峻陡峭。

  拾sh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

  俯f瞰k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皑i皑白雪意思指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轻歌曼mn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霓n裳chng羽衣指仙人的衣服。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轻盈yng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

  马帮驮运货物的马队。

  驿y道我国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的大道,沿途设置驿站。

  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矗ch立高耸直立。

  目眩xun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二)字词记忆

  17.壶口瀑布

  推推搡搡tu tu sng sng 驰骋ch chng 雾霭w i 潺潺chn chn 汩汩g g 怒不可遏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黧l黑 棱lng角 豁hu然 懈怠xi di 敦dn实 演绎y

  气势磅png礴b 气喘吁吁q chun x x 接踵zhng而至

  琼qing瑶yo仙境 熠y熠烁烁

  19.登勃朗峰

  翌y日 络lu绎y不绝 辚辚ln ln 巉峻chn jn 拾sh级

  俯f瞰kn 穹顶qing dng 皑皑i i 轻歌曼舞qng g mn w

  蔓延mn yn 浮躁f zo 颠簸din b 沟壑gu h 旷野kung y 打嗝g 霓裳羽衣n chng y y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轻盈qng yng 喧哗 驿y道 翡翠fi cu 眺望tio wng

  催cu动 五彩斑bn斓ln

  第六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

  21.《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n)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运动。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

  ①抟(tu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创载网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创载网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贤与(j)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⑦讲讲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gu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创载网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减肥人网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3.马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所以(就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4.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可以日行千里呢?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三)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减肥人网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⑤“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4.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句子的韵脚传来阵阵风声。“风怒号”三字,起势迅猛,音响洪亮,犹如秋风咆哮。“怒”字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然后茅草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一段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偷窃的事。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判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归来倚杖自叹息”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却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的生活体验,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也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减肥人网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减肥人网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理解记忆】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二)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词句注释】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薪木柴。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

  (5)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减肥人网希望。

  (8)晓天亮。辗(ni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10)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11)翩翩轻快的样子。骑(j)骑马的人。

  (1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3)把拿。称说。敕(ch)指皇帝的命令。

  (14)回调转。叱吆喝。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驱赶着走。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

  (17)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比相差很大。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18)系(j)挂。直同“值”,价钱。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因烧炭变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减肥人网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减肥人网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减肥人网希望天暖。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减肥人网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是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减肥人网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减肥人网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减肥人网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减肥人网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减肥人网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减肥人网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减肥人网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

  【理解记忆】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三、名著导读

  (一)选择性阅读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

  【主要内容】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乌某克某兰国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则在富人家当厨娘,哥哥阿尔焦姆是个铁路工人,饱尝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人和压迫人的痛苦。在退学后,他当过车站食堂的小伙夫,做过发电厂的工人,之后认识了冬妮娅——一个林务官的女儿。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苦难的生活练就了他一副不屈不挠的性格。十月革命爆发后,红色政权遭到了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本国反动派的联合围攻,乌某克某兰国的政治形势也空前的激烈动荡。保尔通过哥哥认识了朱赫来。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红军撤退时将他留在了镇上。朱赫来教保尔拳击,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愚蠢的敌人却很快又把他错放了。出狱后的保尔慌不择路,跳进了冬妮娅家的花园。冬妮娅很喜欢热情、倔强、个性刚强的保尔,保尔也被漂亮、整洁、文雅,不像其他富人家的孩子一样瞧不起工人的冬妮娅深深吸引。

  后来,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成为了著名的布琼尼骑兵师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他和他的战友们曾一天向敌人发起十七次冲锋。战斗之余,他还喜欢读《牛虻》《斯巴达克斯》等小说,一有空就讲给战友们听。

  一次激战中,他头部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出院后,保尔住进了冬妮娅的亲戚家。他的一只眼睛失明了,不能再回前线了,但他立即投入到了地方上各种艰巨的工作中。

  一次参加工友同志的聚会,保尔因带着穿着漂亮整洁的冬妮娅同去,遭到了工友们的讥讽和嘲笑。保尔意识到冬妮娅和自己不是一个阶级,遂下决心断绝了他们的感情。

  为了供应城市木材,保尔参加了铁路建筑。秋雨、泥泞、大雪、冻土,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劣,武装土匪的骚扰和疾病、饥饿也都威胁着保尔和同志们。但铁路还是如期修通了,已升为省委委员的朱赫来为他们的革命热情深深感动,说“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由于成绩突出,保尔被任命为某铁路工厂的团委书记,女政委丽达经常帮助保尔,帮助他提高认识,搞好工作。保尔渐渐爱上了丽达,但又以革命为由放弃了自己第二次萌动的爱情。保尔因伤寒住进了医院,而且得了肺炎,肺炎好了,但医生又在他脊柱上发现了一处弹片留下的足以致命的暗伤。

  在家乡养病期间,保尔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至深、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病愈后,保尔又忘我地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在工作中,他坚决地和各种非主流思想和“歪风邪气”做斗争,对战友杜巴瓦的“变质”,他十分痛心,坚决地给予了批评……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

  1924年,党组织不得不卸掉他身上的全部重担,让他长期疗养。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在海滨疗养时,保尔认识了达雅——一个工人家庭的小女儿。在达雅家中,保尔鼓动了达雅对老顽固父亲的造反,并引导她加入了苏维埃,之后达雅和保尔结婚了。

  1927年,保尔完全瘫痪,继而双目失明。他也曾一度灰心丧气,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但坚强的革命信念又使他走出了低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保尔开始了文学创作。

  1934年,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保尔高兴极了,因为他又有了新的革命武器——写作。

  【主要人物】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最大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的性格自我牺牲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

  冬妮娅——保尔的初恋对象,她是一个林务官的女儿,纯洁善良,美丽动人。她曾把《牛虻》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看,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保尔柯察金的,由于他的倔强和热情,她不自觉地喜欢他,爱他。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

  朱赫来——共产党员,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勇敢、机智,善于领导和组织群众,他在革命斗争中很好地团结了广大的工人和教育了无数的青年,保尔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

  阿尔焦姆——他是保尔的哥哥,一个火车司机,钳工,市苏维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是朱赫来最好的助手。

  丽达——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保尔真正深爱的对象。她漂亮、机智,打扮简单而干练,心地善良而坚定。她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让私人的感情影响工作大局。她爱憎分明,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揭示保尔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刚毅性格,小说形象地告诉青年一代,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为共产主义理想去努力奋斗,革命战士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是小说的又一主题。

  【理解记忆】

  1.在朱赫来的启发和教育下,保尔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

  2.保尔救出了朱赫来后,被贵族的儿子维克托出卖,被白匪关押起来。

  3.红军攻下了小城谢佩托夫卡,保尔的好朋友谢廖沙参军了,当了团区委书记。

  4.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牛虻》,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5.“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是朱赫来到修铁路的工地视察时说的。

  6.“难道你不能在政府里搞一个比挖土强一点的差事吗?我还以为你当上了委员或委员一类的首长呢”是冬妮娅对保尔说的。

  7.“可现在呢,你浑身都是樟脑味儿”是保尔对冬妮娅说的。

  8.在铁路就要修完时,无情的伤寒和大叶性肺炎最终夺去了保尔的战斗力。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生活教科书。保尔是鼓舞人们战胜困难、不断革命的“良师益友”,他的崇高形象和革命品质对广大读者有极深的教育意义。

  10.保尔在发电厂工作时结识了红军撤退时留下的老水手朱赫来,正是在这位老水手的教育下,他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1.保尔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丽达,以及他的妻子达雅。

  12.保尔因在神父家补课时,把一撮烟末撒在神父家做复活节糕用的面团上而被校长开除。

  13.保尔的著作是《暴风雨所诞生的》。

  14.保尔在黑海疗养所企图自杀,自杀未遂,他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靠文学创作回到队伍中去。他把写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师征求意见,但书稿在途中丢失,他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最终获得了成功。

  1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16.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就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受朱赫来等人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17.保尔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1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小说,喜欢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2)主人公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3)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4)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19.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题目的含义吗?

  “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

  (二)自主阅读

  路遥《平凡的世界》

  【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并完成了这部小说。

  【内容简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的帮助下着外面的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父亲介绍的一直对她有爱慕之情的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又遇上了旱灾,田福堂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竟出了人命。为了“农业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经改变。

  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感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从学生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可是,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牺牲了,后来田福军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平悲痛不已。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通过几番努力,终于成了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却没想到,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一万五千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润叶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27岁的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表白,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选择拒绝;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罗曼罗兰《名人传》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他的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人托尔斯泰。让我们走近名人,品味苦难。

  1.感受名人人格的伟大,汲取名人坚忍不拔之志。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不仅要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且更应该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我们将从伟大的心魂中获得某种力量。

  同样的混乱再度出现,必须停下来。很显然,不可能在贝多芬的指挥下继续演出了;但又怎么同他讲呢?没有谁忍心对他说“退下吧,可怜的家伙,你无法指挥了。”贝多芬焦急,烦躁,左顾右盼,努力地想从不同的表情中看出点原因来;但大家全都默然无声。突然,他厉声唤我。当我走近他的身边时,他把他的笔记本递给我,示意我写。我写下了下面这句话“我恳求您别继续指挥了,回去后我将向您说明理由。”他猛地一下跳到下面,冲我嚷叫道“咱们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来,进得门来,他瘫痪地跌坐在沙发上,双手掩面他就这样一直待到吃饭。饭桌上,没法让他说一句话一副痛苦不堪,颓丧无力的样子。(选自《贝多芬传》)

  赏析作为一个音乐家,耳朵失聪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呀!疾病导致他的指挥彻底失败,他为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所有的磨难都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诚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奉献给全世界。直到生命的一刻,他才完成了多年的心愿。1824年,《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演奏,其激动人心的场面是空前的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鼓掌,许多听众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贝多芬也在结束后感动得昏了过去。

  《名人传》告诉我们悲惨命运不只降临于普通人头上,它同样也降临在伟人身上。当苦难与灾害降临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

  2.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激情澎湃的文笔。

  我几乎没有用餐的时间……我没有时间吃东西……十二年以来,我的肉体被疲倦毁坏了,我缺乏一切必需品……我没有一个铜子,衣不蔽体,我感受到无数的痛苦……我在悲惨与痛苦中生活……我和苦难争斗……

  这苦难其实是虚幻的。米开朗琪罗是富有的;他拼命使自己富有,十分富有。但富有对他有何用处?他如一个穷人一样生活,被劳作束缚着,好似一匹马被磨轴子系住一般。没有人会懂得他如此自虐的原因。

  一切都使他不安,他的家族也嘲笑这永远的不安。他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一般,在“一种悲哀的或竟是癫狂的状态”中生活。(选自《米开朗琪罗传》)

  赏析选文第一段的语言描写,细腻地刻画出米开朗琪罗感到自己很痛苦的心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后让人顿生同情之心;第二段是作者进行的一段抒情性的评论,点明米开朗琪罗在物质上并不贫乏,解释了他自虐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他自身的需求。文中这样的评论和赞美很多,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帮助读者更深刻地去了解名人。第三段,作者使用散文化的手笔,使这部传记作品充满了激情。

  【关于三位“名人”】

  1.惟其痛苦,才能欢乐!——贝多芬

  贝多芬,伟大的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残忍,把最美的音乐赋予了贝多芬却剥夺了他欣赏音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人们都在尽情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从天国发出的,传播到人们内心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

  2.愈受苦愈使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米开朗琪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地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地工作,还要为那些没完成的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尽管米开朗琪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人的苦恼和感情!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双眉异常浓密,那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

  3.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后来当了一名志愿兵。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不忍,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减肥人网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在一起生活劳动,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理解记忆】

  1.《名人传》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是谁?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最早享誉文坛的人物传记,它真实地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

  2.《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伟大的天才必须向庸俗而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屈的斗争,才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的创造事业。

  3.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其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欢乐的《第九交响曲》。

  4.在《贝多芬传》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遗嘱”的目的是什么?

  增加传记“引文”的真实性,也是贝多芬痛苦生活和读者心灵的一次撞击。

  5.《贝多芬传》在立意和构思上扣住什么主题选材?

  作者紧扣“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气息”这一主题选材。

  6.在《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为重要情节?这痛苦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

  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从历史事实中吸收来的。为了使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全部伟大之处得以显示出来,其感染力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这是以痛苦为情节的目的所在。

  7.《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写到雕塑家完成的许多雕塑,可看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有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男性的雄伟和戏剧性的结构,形式上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新鲜感,因而备受世人的尊崇。

  8.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巨匠哪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痛苦和磨难——时代与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苦痛;二是他的艺术创作带给他的短暂的狂欢。

  9.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艺术观。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一个阶级的所有物;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艺术应当铲除强暴,它的使命是要用爱来统治一切;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10.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妇女观。

  他反对现代的女权主义,称赞贤妻良母,认为勇敢的妻子应该是丈夫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工作障碍。

  11.《托尔斯泰传》的立意是什么?作者的着眼点在哪里?

  立意是歌颂英雄主义。着眼于评论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是一部文学创作评传。

  12.结合《托尔斯泰传》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的看法。

  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仰、精神道德的再现,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四、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此都寂,但余钟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了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禅() 籁() 磬(馨、磐、罄)

  【理解记忆】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去,萧萧马鸣。

  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你骑的那匹载你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蓬(篷) 兹(滋) 班(斑)

  【理解记忆】

  1.《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句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3)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4)幽人幽居之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

  (6)省(xng)知晓。“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7)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8)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译文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梧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句注释】

  (1)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2)驿(y)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同“簖”,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3)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4)更又,再。着(zhu)遭受。

  (5)苦苦苦,极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6)一任任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

  (7)碾(ni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

  (8)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

  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词的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赏识,无人领略其神韵。野梅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是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小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更着风和雨”。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人生的写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这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可以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别有用心”,甚至是“出洋相”。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听之任之。,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片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的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理解记忆】

  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寂寞、苦闷、凄清。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本文地址

  http://www.chuangzai.com/post/163634.html

  文章来源

  创载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55355@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Copyright@2015-2025 www.wozhengxing.cn 我整形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