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什么意思呀?离骚是屈原写的诗吗?
屈原一生写的诗歌都收集在《楚辞》里,其中最宏伟的就是《离骚》。他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兼带叙事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屈原叙述了他的身世、经历和理想,揭露、鞭挞了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
《离骚》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说的是屈原为了抒发自己遇到的忧愁而写了此诗。王逸说“离,别也;骚,愁也。”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忠怨”之情,即忠于祖国而又不被理解的怨愤之情。从诗中,我们可看出屈原为了改变现实、为楚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揭露了楚国君昏臣佞、妒贤误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屈原的洁身自好、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司马迁说“余读《离骚》……悲其志。”刘勰说“没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鲁迅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忠怨之情”是《离骚》的一条主线。”并把它与《诗经》相比“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了解了《离骚》二字的解释,就明白了屈原为什么写的这首诗称为《离骚》了。具体说,《离骚》是屈原“诗言志”的心声呐喊,是悲愤的情感嘶鸣,是对“美政”理想的奢望追求。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但深重的苦难、绵绵的爱国情思却使屈原的精神得以升华,化成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诗篇。他生时为狭隘的楚国朝廷排挤,死后却作为中国诗坛的旗帜被插在世界文学史的高峰。《离骚》是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篇。前半部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写实,后半部是诗人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是虚写。不仅写出了诗人个人的悲剧,也写出了时代的悲剧;不仅写出了伟大人格的崇高,也写出了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悲壮。全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怨愤。
诗人以奇特的开端,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父亲赐予自己的“美名”。开篇八句,感情肃穆含蕴深邃,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为他至死无法挽救楚国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表达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像天一样公正无私。“原”字是说像大地一样滋长万物。这名字鼓励他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从而表明了自己美好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他从小热爱生活、奋发学习,并且用香花美草来比喻美好的品质和卓越的才能“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即早上我攀摘小山上芬芳洁白的小兰花,晚上采摘小岛上冻不死的青草。孜孜不倦地培养着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这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定下了基调。
诗人生怕赶不上像流水一样的光阴,担心年华已过,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忧虑楚王不奋进,耽误国家前途,便无法追悔“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减肥人网希望楚王乘上千里马,驰骋千里,自己则在前面带路。,他的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虽然得到了楚王的赏识,也招来了不少的嫉妒。“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把持楚国朝政的一批小人,拼命往上爬,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残害忠良,嫉妒贤能。诗人身处逆境而坚定不移,并且借象征各种美德的香草来表示决心饮用木兰上晶莹的露珠,吃秋菊的绚丽的花朵,戴上薜荔的花蕊,高举起穿着蕙草的菌桂,用胡绳搓成美丽的绳索。这一切象征美德的香草香木同充满贪婪的黑暗现状形成了鲜明、尖锐的对比。而楚王不能体察诗人一片忠心爱国的心情,反而听信谗言,使诗人屡次碰壁,招来了重重的打击和迫害。他决定退避而回故里,整理自己那套装束用碧绿的荷叶做上衫,用洁白的荷花做裙子,戴着高高的帽子,挂着长长的佩饰。这一切都象征着诗人正直清高的品格,诗人借助于荷花创造出了这样圣洁芬芳的艺术境界,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绚丽的色彩,还闻到了浓郁的芳香。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增强了对诗人情操的了解。
诗人坚信自己光明的品质仍旧保持着,他说他将要到荒远之处放眼眺望,那众多的佩饰更散发着芳香。诗人的姐姐哽咽着责备他大禹的父亲鲧太耿直,终于在羽山下送了性命,你干吗这样忠贞自爱,要讲求这许多美好的德行。诗人便幻想渡过湘水向葬在九嶷山下的大舜去倾吐衷情。他想象驾驭着四匹五角的白龙,乘坐着五彩的凤凰,叫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令风神飞廉在后面跟随,到四处去漫游。这些描述给诗篇涂上了奇幻的色彩,构成了丰富的形象。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昂扬开阔的精神境界,与那种颓废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徒然哀叹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促,被大自然所压倒的苍白萎靡的精神状态截然相反。诗人的想象有强烈的感情作为基础,有复杂的现实斗争作为背景,就如同飞驰在群山万壑之上的轰雷闪电,如同高悬在万顷波涛上面的皓月明星,不断引起人们的惊奇和激动。
诗人长叹道“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是传说中的殷代大夫,他向国君提出意见,国君不听,他投水而死。诗人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表达为了自己的理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显示了他那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诗人“九死不悔”的执着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他那无比崇高的美好人格。他崇高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至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又卑琐。在长诗中,诗人虽然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他是圣洁的、高贵的,是傲岸的《离骚》,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人格美的崇高典型形象。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不仅是诗人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并且体现了悲壮之美。诗人虽然苦闷、孤独、愤懑、失望,坚决不屈服,并反复倾诉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以及至死而不悔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己人格的清白,以痛苦的心情、幻想的形式开始了“上下而求索”的艰苦历程。诗人向世人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呐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强烈地表达出新的、不断的“求索”之愿,这是怎样的一次次上下求索啊!
诗人不顾天高路远,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登阆山,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他折来琼枝做菜肴,把美玉磨成细屑当作干粮,旌旗蔽空鸾铃叮当,奏九歌,舞九韶,浩浩荡荡,光彩夺目,异常热闹,驾龙备车将要出发了。这是何等的浪漫,又是在怎样的追求。他在求索什么?他要唤醒楚王,他要挽救国家,他要寻求能有献身祖国事业的机会。现实又是那样的黑暗,那样的残酷,他遭到了冷遇,“叩天门”而天门不开,“求佚女”而佚女不理,“哲王又不寤,美人难求”,理想幻灭,结果以困顿、失望而告终。诗人徘徊着,只能感叹道“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即人世间嫉妒贤才浑浊一团专喜欢隐人之善而扬人之恶。宫门九重把人远远地隔开,而君王又毫不觉悟。于是他完全陷入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其痛苦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明知楚国现实那么黑暗,却不能离开他灾难深重的祖国,哪怕是在神游幻想之中也决不能离开祖国一步。当诗人升到光亮的空中时,蓦然向下一瞥,看到了和自己血肉相连的祖国,这时隐藏在心里的痛苦又一次迸发出来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随从的人都悲痛不已,连自己的马都很伤心,扭头踏足不肯前进。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了他,不重用他,小人得势却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但深厚的爱国感情却使他不能走,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光辉理想被扼杀了,诗人忍受了极大的痛苦,罹得了人生的极大悲剧。屈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理想的忠贞爱国之士,他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满怀报国之志,企图刷新政治,弘扬“美政”,振兴祖国,但一片赤忠之心,却得不到理解。作为一个“忠而被谤、爱国获罪、救国无门”的人,该是有怎样的一种激怨之情啊!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迸射而出,用生命铸就出这篇激愤幽深,催人肝胆的长篇诗作 《离骚》,像汨罗江水一样,永远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