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秋风是什么意思(儒林外史打秋风发生了什么)
《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说的是张敬斋与范进“打秋风”的事。
“打秋风”,是指借个啥名义,从别人那儿弄点钱花。好像应该是穷人无计奈何干的事,像《红楼里》刘姥姥到贾府“打秋风”,是因为衣食不周,刘姥姥才“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的。张敬斋自己还大把银子送给范进,为啥也要求干着打秋风的勾当创载网呢?
你当张敬斋是个仗义疏财的豪杰吗?不然!
第四回前半部分写僧官拿了胡屠户的银子去约集和尚到范进家念经,路上遇到他的佃户何美之。何美之叫僧官到庄上去,僧官说张大房想买他的地,又不肯出价钱,怕去庄上张家佃户嘴嘴舌舌的,麻烦。
何美之说做的火腿怎么好,酿的酒怎么好,馋得僧管流哈喇子,脚不由己,去了何美之家。
何美之浑家炖了鸡,热了酒,三人坐在一起吃酒。
被张家佃户以大白天与妇人调情捆到县衙门,“簸掉”僧官几十两银子,目的是逼僧官把地卖给张家。
僧官绝不是个好和尚,跟妇人同坐,吃肉,喝酒,买地……张敬斋也是个为了银子不所不用其极的人。
那他怎么还给范进银子、房子呢?
答案马上揭晓。
范进母亲七七之后,张敬斋找范进,给他算了算账,安葬老娘,三年租丧,钱从哪里?
咱俩去高要县打秋风去吧,路费啥的我出。
高要县汤县令是范进与张乡绅发生联系的纽带——汤县令是张家先祖的门生,是范进的阅卷老师。
到了高要县,知县下乡去,范进和张创载网乡绅遇到一个谎话连篇打嘴现世的严贡生,暂且不提。
知县回衙,投进帖子去,汤知县心里掂掇:“张世兄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但这回同我新中的门生来见,不好回他。”
哈哈!知道张敬斋为啥跟范进交往了吧?知道为啥带他一起打秋风了吧?知道他的银子怎么来的了吧?
张敬斋、范进、汤知县三个高知,坐在一起,胡说八道些刘基洪武三年中进士之类的屁话(刘基是元至顺年间的进士)。
因为汤知县是回民,他的教友推一位老师父来跟他走后门,减肥人网希望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全面禁宰耕牛,并给他送了50斤牛肉。
这汤知县也是个没主意的,跟张敬斋商量,张敬斋说:“依小侄愚见,世叔就在这事上出个大名。今晚叫他伺候,明日早堂,将这老师夫拿进来,打他几十个板子,取一面大枷枷了,把牛肉堆在枷上,出一张告示在傍,申明他大胆之处。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汤知县果然这样处理,大热的天,牛肉生蛆,枷了三天,老师父死了。
回民聚众鸣锣罢市,把衙门围得水泄不通,说道“我们就是不该送牛肉来,也不该有死罪!这都是南海县的光棍张师陆的主意!我们闹进衙门去,揪他出来,一顿打死,派出一个人来偿命!”
汤知县忙唤了几个心腹的衙役进来商议。幸得衙门后身紧靠着北城,几个衙役,先溜到城外,用绳子把张、范二位系了出去,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
打秋风行动就这么灰溜溜地结束了。
两位举人老爷和刘姥姥各打一次秋风,PK结果如下:
1.目的不同
举人老爷是为敛财,刘姥姥就是活命。
2.态度不同
刘姥姥是“舍着一张老脸”“忍耻”求告,张举人和范举人是道貌岸然,把打秋风当成正经事商量。
3.期望值不同
刘姥姥得了20两银子,已经喜出望外,范进的计划中,300两是起点。
4.结果不同
刘姥姥来年庄稼丰收,背着土特产去给贾府送“尖儿”,表达谢意,却意外投了老太太的缘法,这回可是套车拉回去的,又是银子又是金锞子又是衣服布料果子……
范进他们仓皇逃走,不知道县太爷送了银子没有,估计多少得送点。如果不够花呢?那也没啥,换一家去打秋风呗!
不知道这样老爷们可有知恩图报创载网一说。
6.回报不同
刘姥姥进贾府,进大观园,察言观色,专拣大家爱听的说,本色出演,给贾府带来一股乡野的快乐之风;张敬斋呢,咋咋呼呼,差点把汤知县前程交代了——在按察司,又是写检查,又是摘了纱帽磕头(不知道暗里花了多少银子),被按察司训了一通了事。
同是打秋风,境界不一样:刘姥姥是假“女丑”真君子,张、范两位举人老爷是舞台上的三花脸,卑劣鄙俗,令人不齿。
明天我们说说严贡生和严监生这一母同胞的老哥俩的故事,各有各的一番极致表演,可鄙可笑。
本文地址
http://www.chuangzai.com/post/205675.html
文章来源
创载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855355@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